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左传·哀公七年》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据此,我国古代丝织业的产生可追溯到
A.夏初
B.商末
C.春秋
D.战国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析:
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材料一 我国是最早发明植桑养蚕织丝绸的国家。秦汉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了桑麻,有的富户拥有上千亩的桑麻。那时候,桑麻种植开始向南发展到湖北、湖南和四川,向北发展到今天的内蒙古地区,汉朝的丝织品,以临淄和襄邑(在今河南)所产最为有名。那里的丝织品,种类多,产量大,有名贵的锦、绢、纱等。……丝织业经过唐末五代及北宋一个长时期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唐中叶以前的面貌。北宋时,丝织业的产地逐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整个沿海地带都比较发达。
——《简明宋史》
材料二?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材料三?渭水上游的陇山山脉,秦汉时代一片葱茏。秦岭及其北麓在汉代被人称为“陆海”。然而,关中作为许多朝代帝王的京畿重地,建筑宫室,营建坟墓,所耗树木无法计算,其中主要是就近砍伐。唐代以后,渭水的流量已经明显减少,航运也就不见记载。秦岭北麓的森林至今早就无影无踪了。
——《沧海神州·中国历史地理谈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中国古代丝绸生产格局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我国古代丝绸生产格局变化的原因。
参考答案:
(1)变化:①秦汉时代植桑、丝织技术开始向南、向北发展。
②唐朝中期以前,中国丝绸的产地主要在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
③唐朝中期以后,南方的丝绸生产逐渐赶上并超过北方。
④北宋时,丝织业的中心已经在四川和东南沿海地区。
(2)原因:
①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大,过度开垦。
②历代帝王多在北方建都,就近砍伐林木,破坏生态平衡。
③唐末五代以来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自然条件更适宜植桑养蚕。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第(1)题应抓住材料一中秦汉、唐中期、北宋这三个时间段来分析中国古代丝绸生产格局的变化。第(2)题的回答,可以从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分析归纳出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膨胀,帝王多建都于此,进而导致环境恶化、经济重心南移的结论。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假如要拍一部有关唐朝历史的电影,下列哪个素材可以采用?
[? ]
A、许多外国商人居住在长安?
B、富商经营棉花挣了上百万的白银?
C、市场上正在出售青花瓷?
D、市场上交易使用的是纸币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5分)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重要的转型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分析制约这一时期我国向工业文明发展的根本原因。(5分)
材料二?明清时期,星罗棋布的江南市镇大都位于交通便利之区,农村居民出户,不到十里就有一个市或镇可以买卖货物。市镇的地位大致在农村与府城之间。苏州府城位于江南水网的中心地带,各主要水路把郊区市镇与苏州府城紧密地连在一起。
——李伯重《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特点,分析其积极意义。(10分)
参考答案:
(1)新变化: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形成包括新型地主、手工场主、包买商等早期“资本家”;纺织领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5分)
(2)特点:大多位于交通便利之地;数量众多,分布密集;地位处在城市和乡村之间。(6分)意义:加强城市与乡村的联系;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4分)
本题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了阅读材料,理解分析及归纳的能力。第一小问可以结合材料“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等信息归纳即可;第二小问可结合时代背景去深层次分析,即中国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第(2)问,考查理解分析的能力,从材料中“ 大都位于交通便利之区”、“不到十里就有一个市或镇”、“市镇的地位大致在农村与府城之间”等信息概括归纳其特点;意义需要从联系发展的角度思考分析归纳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茶神”陆羽在他写的《茶经》中说:“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据此,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①唐朝时,瓷器已经形成青、白两大系列 ②陆羽推崇越州青瓷
③瓷制茶具成为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唐朝时期白瓷质量不如青瓷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