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2011年9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中国?大连)上说:政治体制改革中最重要的是有序扩大民主。中国近代史上首先拉开政治体制改革序幕的事件是
[?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孝公已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战国策?秦策一》)从材料中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①“惠王代后”是造成商鞅悲剧的原因之一 ②说惠王之“人”为没落贵族
③商鞅变法在秦国深入人心④商鞅权力过大威胁到秦惠王统治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婆罗门教神话:诸神分割了原人普鲁沙的身体,用他身体的不同部位创造出了四个不同的种姓:他的口变为婆罗门,双臂变为刹帝利,双腿变为吠舍,两脚变为首陀罗。据此推测,在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中,属于被统治阶级的是
A.婆罗门、刹帝利
B.吠舍、首陀罗
C.婆罗门、吠舍
D.刹帝利、吠舍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他的口变为婆罗门,双臂变为刹帝利,双腿变为吠舍,两脚变为首陀罗”说明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通过利用身体器官的自然高下来附会和比拟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由此不难推测吠舍和首陀罗的身体位置低下其社会地位也应该处于被统治阶级,答案选B,A C D三项组合与题意主旨不符。
考点:印度的种姓制度
点评:印度种姓制度又称瓦尔纳制度是在后期吠陀时代形成的。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其特点是一是各等级职业世袭,父子世代相传。二是各等级实行内部同一等级通婚,严格禁止低等级之男与高等级之女通婚。三是首陀罗没有参加宗教生活的权利。四是各等级在法律上是不平等的。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巡礼者不足多。?——商鞅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史记·李斯列传》
请回答:
(1)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据材料一、二说明变法法令推行的原因是什么?(4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文)(4分)
(3)材料二、三的作者对商鞅变法各持什么态度?材料二中的“务本”、“王制遂灭”各指什么?(6分)
参考答案:(1)法家?秦孝公的支持(4分)?
(2)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耕战,重农抑商(4分)
(3)材料二持否定态度,材料三持肯定态度? “务本”指重视农业生产 “王制遂灭”指奴隶制度被废除(6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获取有效信息进行整理和总结并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第(1)题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法家思想,第(2)题通过材料得出信息“坏井田,开阡陌”可知A、废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可知B、奖励耕战,“犹以务本之故”可知C、重农抑商?第(3)题材料二中“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可知其态度是持否定,材料三中“孝公用商 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可知对商鞅变法持肯定态度,而材料中“务本”古以农为本,所以指的是进行农业生产,“王制遂灭”指的是在商鞅变法之后社会制度的灭亡即奴隶制的结束。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材料一? “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可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劝以赏,而不可厉以名,被险而带河,四塞以为固,地利形便,畜积殷富,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
——《淮南子·要略》
材料二?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仗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
予十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
芬华。……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
平。
——《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从哪几个方面阐述商鞅变法的条件。(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归纳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4分)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3分)
参考答案:
(1)民风民俗;地理环境;物质基础;统治者抱负。(4分)
(2)取信于民;奖励军功;实行县制;废井田,实行土地私有。(4分)
(3)利用民风;刑赏并有;措施全面。(3分)
本题解析:
(1)依据材料一归纳概括商鞅变法的条件:“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社会习俗;“被险而带河,四塞以为固”——地理环境;“地利形便,畜积殷富”——物质基础;“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统治者希望变法自强。
(2)依据材料二概括归纳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仗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南门徙木,取信于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奖励军功;“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建立县制;“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商鞅变法利用的有利条件、奖惩手段、变法措施等方面分析变法的特点。
点评: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
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总之,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的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