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西方学者布克哈特曾说:如果不是宗教改革运动挽救了教皇政府,谁能说教皇政府本身的命运将会怎样?对他的这一说法理解正确的是
A.宗教改革以挽救教皇政府为目标
B.宗教改革对教皇政府没有产生冲击
C.宗教改革促进了基督教的新发展
D.宗教改革是披着宗教外衣的封建思想运动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分析题干,实际上在强调宗教改革对教皇政府或者说对基督教的积极作用,联系教材所学,宗教改革是一场披着宗教外衣的反封建反天主教会的资产阶级社会思想政治运动,使人从长期的基督教神权统治下解放出来,A项对其定义错误,B项不符史实,D项对其定性也错误,答案C。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宗教改革的认识和理解,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主旨,考查的是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薄伽丘的短篇小说集《十日谈》被称为人文主义作品, 主要原因是(? )
A.作者是意大利杰出文学家
B.它成书于十四世纪的欧洲
C.歌颂爱情和女性的智慧,抨击了教会的禁欲主义
D.故事中的人物几乎包括了当时社会各行各业的人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薄伽丘的短篇小说集《十日谈》批判天主教会,嘲笑教传授黑暗和罪恶,赞美爱情是才华和高尚情操的源泉,谴责禁欲主义,无情暴露和鞭挞封建贵族的堕落和腐败,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点评: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应该着眼于作品的内容,作者的所在地、所处时代、作品人物关联不大。注意史学研究的原则之一是论从史出,根据历史事实得出历史结论。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作者是
A.老舍
B.郭沫若
C.杨沫
D.王蒙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马丁·路德认为任何一个基督教徒都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主张实际上(?)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摧毁了罗马天主教在欧洲的统治地位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根据题中材料,马丁·路德认为每个基督教徒都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直接与上帝沟通,可以看出马丁路德并不反对宗教信仰,而是反对教会利用宗教信仰来控制束缚人性等,故 A、C 错;材料体现了在宗教信仰过程中人与人、人与教会的平等,打破教会对人的束缚,故 B 正确。
点评:中世纪时,天主教神学统治了人们的精神世界,神本主义取代了人文精神。这种情形延续了数百年,直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大师们,发掘出古希腊的精神遗产,重新打出人本主义的旗号,恢复了人的尊严;宗教改革运动中,马丁·路德等人冲破天主教的神学统治,发展起基督教人文主义,人文主义在欧洲得以复兴。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30分)地图反映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程度,地图的变化的记录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
欧洲中世纪时,地图主要由神职人员绘制,当时欧洲的世界地图千篇一律;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居于中心,多瑙河、地中海和顿河呈“T”字型,把世界分割为欧亚非三部分。中国古代地图大部分由官方或士大夫绘制,主要用于日常行政事务管理和作为读史的辅助工具,在中国古代绘制的世界地图中,中国占据绝大部分图幅, 政区表现较为准确,中国疆域外则绘制简略,严重失真。
(1)阅读上面材料,结合所学,分别指出欧洲中世纪和中国古代地图的功用。(4分)说两种地图所反映的社会思想背景。(4分)
参考答案:
(1)功用:欧洲中世纪地图主要用于宗教宣传;中国古代地图主要用于世俗事务。社会思想背景:欧洲中世纪地图反映出当时基督教神权思想居于社会统治地位;中国古代地图反映出中国中心论的思想。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归纳比较、分析理解的能力。从绘制人员上看:欧洲绘制地图的是神职人员,可知和宗教有关;中国由官方或士大夫绘制,可知与现实的世俗政治生活有关。故功用的不同可概括为:欧洲中世纪地图主要用于宗教宣传;中国古代地图主要用于世俗事务。
欧洲中世纪的地图以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居于中心,所以反映的是当时基督教神权思想居于社会统治地位;而古代中国地图中国占据绝大部分图幅,可知有天朝上国的心理。由此可以概括为:欧洲中世纪地图反映出当时基督教神权思想居于社会统治地位;中国古代地图反映出中国中心论的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