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土地法》规定:中华民国领域内之土地,属于中 华民国国民全体,其经人民依法取得所有权者,为私有土地;以自为耕作为目的之约定支 付地租使用他人之农地者,为耕地租用。
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土地法》规定:所有封建地主、豪绅、 军阀、官僚以及其他大私有主的土地,无论自己经营或出租,一概无任何代价的实行没收。 被没收来的土地,经过苏维埃由贫农与中农实行分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内容、影响分析两个《土地法》的不同之处。(8分)
材料二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斯大林提出了“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但斯大林认为由于具有较高思想觉悟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会尽其所能地劳动,所以,社会就应该 淡化劳动者之间劳动成果的不同,不需要严格按照按劳分配原则分配消费品,以保证社会 主义的平等。所以这一原则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就演变成了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即按差额 极小的份额分配,也就是按人分配。
——摘编自《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分配制度及教训》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联实行这一分配制度的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6分)
材料三 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由于片面强调市场的自动调节机制,把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看做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必然现象,导致了种种社会弊病和丑恶现象:劳动条件 差,劳动时间长,工资水平低,贫富分化加剧,阶级矛盾尖锐。一方面,占最广大人口的工人 阶级的贫困化,影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巨大增长同劳动群众支付能 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即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另一方面,社会矛盾 的激化和工人运动的发展,动摇了资本主义发展的稳定局面。
-——摘编自《历史教学》
(3)根据材料三,分析资本主义国家社会问题出现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 初期资本主义国家为解决这些问题实施的具体措施。(11分)
参考答案:
(1)不同.内容:南京国民政府的土地法承认土地私有,保护土地出租;中华苏维埃土地法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4分)影响:南京国民政府的土地法,维护了地主土地私有制,肯定了地主对农民剥削,加剧了社会不公平。中华苏维埃土地法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所有制,调动了农民积极性,赢得了民心,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反帝反封任务的完成。(4分)
(2)目的: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2分)影响:(4分)积极性:该制度体现了人民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愿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消极性:该制度过分强调平等,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严重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3)原因: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国家实行自由放任的政策。(4分)具体措施:企业部分国有化;计划经济;人民资本主义;福利制度。(7分)
本题解析:
(1)根据材料一“《土地法》规定:中华民国领域内之土地,属于中 华民国国民全体,其经人民依法取得所有权者,为私有土地;以自为耕作为目的之约定支 付地租使用他人之农地者,为耕地租用...《土地法》规定...一概无任何代价的实行没收。 被没收来的土地,经过苏维埃由贫农与中农实行分配。”即可从内容、影响分析两个《土地法》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但斯大林认为由于具有较高思想觉悟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会尽其所能地劳动...以保证社会 主义的平等。所以这一原则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就演变成了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即可指出苏联实行这一分配制度的目的。其影响可以从积极和消极方面分析。
(3)根据材料三“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由于片面强调市场的自动调节机制...阶级矛盾尖锐...即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社会矛盾 的激化和工人运动的发展”即可分析资本主义国家社会问题出现的原因。结合教材关于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的政策即可说明解决这些问题实施的具体措施。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下列对全民族抗日战争中两个战场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由国共两党特点和合作方式所决定
B.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积极抗战
C.敌后战场始终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D.两战场相辅相成共同完成抗战任务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客观待历史现象的能力。C项错在“始终”上,故战场作为主战场在1938年10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毛泽东在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教训时指出:“我们党开始也是不懂得农民工作的重要性,把城市工作放在第一位,农村工作放在第二位。”此处的“开始”是指
A.国民革命时期
B.国共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可知,此处的“开始”是指我们党还不懂得农民工作和农村工作重要性的时期,而正是国民革命时期我党还未意识到农民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性,转变应该是在国共对峙时期。所以答案选A。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2010·徐州模拟)章炳麟,原字枚叔,因敬慕顾炎武(名绛)、黄宗羲(字太冲),改名为绛,号太炎。胡汉民原名衍鸿,参加革命后改名汉民,表示自己是堂堂大汉之民。蔡元培本字鹤卿,后改字孑民,表示为炎黄的孑遗之民。这些辛亥革命志士的改名情况反映了当时的思潮之一是
A.排满兴汉
B.实业救国
C.民主共和
D.自由平等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0分)201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诞辰90周年,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日民族之统一。”?
——《临时大总统宣言书》(1912年1月)
“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1月)
材料二?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材料三? 1942年,毛泽东在关于《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研究党史,只从1921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
1956年,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时说:“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从辛亥革命时期到国民革命时期孙中山的民族观有何新的发展?(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的根本原因。(2分)为改变革命屡败的局面,孙中山在理论和政治上有何重大创新或举措?(2分)
(3根据材料三你怎样理解毛泽东所说研究中共党史要“从辛亥革命说起”?(2分)“我们完成了孙先生
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的表现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1)从民族统一(“五族共和”)、民族平等到明确反帝、谋求中华民族解放。(2分)
(2)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2分)
举措:提出新三民主义;实现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运动开展。(2分)
(3)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壮大了工人阶级;其失败促使先进中国人探索新的革命道路。(2分)
表现: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实现了民族平等;建立了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制度,实现了普遍平等的人权;完成土地改革,改善了人民生活。(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