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开始于1978年底,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此时,促使中国发展的国内外有利因素明显增多。”“国内外有利因素”是指
①经济全球化逐渐发展②中国国际环境得到很大改善③“文化大革命”提供深刻的历史教训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业已开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根据题目提供的时间1978年底,再结合所学的当时的国内外背景,促使中国发展的国内外有利因素主要有①②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现在正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图是一张股票,发行这张股票有利于: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
C.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D.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设立的专家组于2011年10月28日公布裁决报告说,欧盟反倾销税针对的对象是来自中国的皮鞋制品,其贸易惩罚措施针对一个国家,而不是企业个体的做法违反了世贸组织的相关规则。专家组还认为,欧盟在反倾销调查过程中,对中国制鞋企业的商业机密信息缺少应有的尊重和保护,这也是世贸规则所不允许的。这表明( )。
A.世界贸易组织为中国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B.世界贸易组织主要任务就是调解国际贸易纠纷
C.世界贸易组织具有维护国际贸易秩序的作用
D.中国皮鞋进军欧盟市场的障碍已经完全消除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从题中“违反了世贸组织的相关规则”“世贸规则所不允许的”等信息可知世界贸易组织具有维护国际贸易秩序的作用,故选C项。A、D两项说法太过乐观,排除;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国际贸易秩序,排除B项。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某人收藏有一本1958年编写的《扫盲识字》课本,上面有“苦战十五天,摘掉文盲帽”的口号。该口号实质上反映出
[? ]
A.当时中国出现了“大跃进”倾向
B.新中国教育的有效性大为提高
C.到1958年我国基本上扫除了文盲
D.党和政府始终重视教育的发展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面材料:
1979年11月27日的《人民日报》第四版登载了一则新华社短讯:“新华社北京11月26日电,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今天上午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社编委会副主席费·吉布尼和保·阿姆斯特朗,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东亚研究所主任林达光教授和夫人。会见时邓小平副总理同来自美洲的朋友们进行了友好的谈话。”?从上述报道中,人们看到的只是礼节性的外交辞令。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出版后,人们从中发现了这次谈话的内容。
邓小平在这次谈话中说,中国实现现代化是“一场新的大革命。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邓小平还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此语一出,石破天惊!
此后,邓小平在不同场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行了多次阐述。1992年春天,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更是做了明确的论述。
请回答:
(1)A.(文科生做)1979年11月邓小平的谈话为什么没有受到重视?谈谈你的推测。(4分)
B.(理科生做)1979年11月邓小平的谈话的历史背景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开辟,它的标志是什么?(4分)
(2)邓小平南方谈话时再次谈论这些问题起到什么作用?1979年的谈话如果公开,你认为能起到南方谈话的效果吗?说说理由。(12分)
参考答案:(16分)
(1)A.没受重视的原因:当时改革开放刚开始,计划经济的思想占主导地位;?邓小平当时的职务仅是副总理;?中共领导层的认识存在分歧。(言之有理,两点即可,4分)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4分)
(2)作用:有利于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 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6分)
不能;因为当时改革开放刚开始,人们的思想认识还不能接受,经济转型的条件也不具备。(6分)
本题解析:(1)A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原因:1979年当时改革开放刚开始,计划经济的思想占主导地位;?邓小平当时的职务仅是副总理;中共领导层的认识存在分歧,没有形成统一认识。B?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开始。
(2)1992年“南方谈话”把邓小平理论提到了新高度,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有利于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 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1979年的谈话如果公开,不能起到南方谈话的效果,因为当时改革开放刚开始,人们的思想认识还不能接受,经济转型的条件也不具备。
点评:历史原因类问题:(1)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政治+经济+思想)(2)原因深度:→直接→主要→根本 :根本原因:从历史发展趋势、生产力发展、和主观需要等方面考虑。主观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进行思考;客观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