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931年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于
[? ]
A.南昌
B.延安
C.遵义
D.瑞金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洪秀全在《原道醒世训》中主张:“近而中国,是皇上帝主宰化理,远而番国,是皇上帝生养保佑,近而中国亦然。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姐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而屯我并之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运用西方宗教思想,促进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B.借鉴欧洲启蒙思想,具有近代化的特征
C.反映了农民朴素的平等观和儒家伦理思想
D.有利于获得西方列强的支持,推动运动发展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A项是运用西方宗教思想说法正确,但是促进东西方文化的融合确实错误的;B项借鉴欧洲启蒙思想说法错误,应该是欧洲宗教思想;D项太平天国也抗击列强,不存在获得西方列强的支持的说法。故选C。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二?读《与南北美洲诸华商书》,谓中国只可立宪,不能革命,援引今古,洒洒万言。……长素以为“革命之惨,流血成河,死人如麻,而其事卒不可就”。然则立宪可不以兵刃得之耶?即如英、奥、德、意诸国,数经民变,始得自由议政之权。……近观日本,立宪之始,虽徒以口舌成之,而攘夷倒幕之师在其前矣。使前日无此血战,则后之立宪亦不能成,故知流血成河,死人如麻,立宪所无可幸免者。……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材料三?近时志士,舌敝唇枯,唯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睹其祸害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回答:上述三则材料对待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认识均借鉴了东西列强的做法。指出其中的异同之处,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的革命设想。
参考答案:异:康有为主张效仿列强通过立宪法,开国会,实行权力制衡,建立起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章太炎认为列强均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强国目标的,主张通过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实现民主共和;孙中山通过列强革命后的弊端认为必须要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同时进行。
同:学习东西强国,实现国家富强。
分析:孙中山的革命设想集中体现在三民主义中,政治革命的根本是建立民国,社会革命的主要内容是平均地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愿望,但没有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明确的反帝主张,不可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本题解析:根据材料理解分析康有为、章太炎、孙中山三人对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认识,总结其中的异同之处。对于孙中山的革命设想,从材料三的出处《民报发刊词》及辛亥革命的一些史实可知应从“三民主义”入手。通过分析“三民主义”的内容特点及其局限性来回答此小问。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下列关于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评述不恰当的是
A.是中国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B.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C.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提高
D.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抗日战争胜利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但是没有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这应该是指1949年新中国诞生的意义,因此选D。
点评: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复兴的转折点。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两部对政治民主化进程产生巨大积极影响的宪法。据此回答:
(1)这两部宪法的名称是什么?分别是什么时候制定或通过的?(4分)
(2)两部宪法的性质各是什么?(2分)
(3)两部宪法的颁行有怎样的历史意义?(4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上的政治民主化进程,(1)第一问涉及的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性质从宪法的维护的利益群体角度分析的,辛亥革命时期的是资产阶级的宪法,1954年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3)根据宪法颁布时期的背景,依据课本答出其意义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