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下列关于新中国外交情况的表述,错误的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B.日内瓦会议显示了中国在解决地区问题中的重要性
C.中国参加不结盟运动后,发挥了重要作用
D.中美关系正常化打破了中国的外交僵局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对中国50――70年代的外交活动,关于A、B、D项的表述均无误,而C中中国由于建国初期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成为盟国,故不可能是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故C项不符合新中国的外交实际。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表演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参加万隆亚非会议的各国求同的基础是
①反对殖民主义?②维护民族独立
③共同的社会制度?④发展经济、寻求合作的愿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参加1955年亚非会议的国家大都是刚刚解放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有着类似的历史,也都面临着共同反对新殖民主义、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经济的任务。因此①②④是各国的共同的基础。③错误,各国并不是实行的社会制度。故选C。
点评:1955年的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在会上针对帝国主义国家的挑拨和破坏,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中国为会议的圆满成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也是新中国建国初期重要的外交成就之一。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1954年日内瓦会议和1961年的不结盟运动等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下图是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在《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一书中所绘制的中国与美国、日本、苏联(俄国)在20世纪50年代初至21世纪初的GDP规模走势图。其中代表中日两国的GDP发展的曲线应该分别为

A.a与c
B.b与d
C.d与c
D.c与d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美国在二战前工业产生量已经居世界第一,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工业产生量跃居世界第二
点评:解答图表型历史选择题:第一,审清设问,明确要求。设问是试题的命题意图的直接表示,带有很强的指向性和限制性。因此,做题时要带着设问观察图表,增强审题的目的性和有效性。第二,读全图表,把握方向。要认真审读图表,这包括图表的标题、图表的内容尤其是图表中的文字,还有图注。最大可能地从图表中提取全面、准确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第三,排除干扰,科学判断。解题时一定要注意题干与图表的关系、题干与选项的关系、选项与选项的关系,注意肯定法和排除法相结合、图表信息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尽量排除干扰项和无效信息做出科学判断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台湾著名女作家龙应台在《全球化了的我在哪里》中写到:“我们不管是北京还是上海、台北、香港,在被全球化席卷而来,就是说那个浪冲过来,我们的脚站在那个沙滩里头,你要知道你的脚站的沙不完全从你的脚下整个被掏空,你一定还要有土壤。”据此,我们可以推知她对全球化的态度是
A.全球化大潮可迎不可拒
B.全球化要立足于本土化
C.全球化的本质是西方化
D.全球化无异于洪水猛兽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解题关键是读懂作者的言外之意,注意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在被全球化席卷而来,就是说那个浪冲过来,……你一定还要有土壤。” 据此,我们可以推知作家对全球化的态度:全球化要立足于本土化。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表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盲、半文盲在我国总人口中的比例变化情况。以下对其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确立
B.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C.高考制度的恢复
D.《义务教育法》的实施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