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年7月29日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重温历史上的教育改革,也许能从中获得一些教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了第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改革的文件——《学制》。《学制序文》中说:“人之所以立其身,治其产,昌其止,以遂其生者,此无他,端赖修身,开智,长其才艺也。而修身,开智、增长才艺又非学不可。故有学校之设立”。同时指出改革教育的目标是“自今以后一般人民,无论华、士族,农工商及妇女,必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政府将全国划分成学区,设置各级、各类学校,逐步普及小学义务教育。1890年10月,日本明治天皇签署颁布了《教育敕语》。
——叶立群《日本的教育改革》
? 材料二:1901年清末新政伊始,清廷就启用管学大臣张百熙着手学制制定工作。1902年8月,清政府正式公布中国近代第一部学校系统章程《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完备的现代学制。学制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培养目标、修业年限、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及相互衔接的关系,其主要内容多参照日本学制。1904年1月,清廷再次颁布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其中强调,“至于立学宗旨,勿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沦(注: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刘翔《论明治维新对清末学制改革的影响》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本明治维新的教育改革的特点。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综合以上材料,比较明治维新、清末新政中两国教育改革的相似之处。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重视基础教育(或:普及小学义务教育);推行全民教育(或:女子与男子同样享受教育的权利);推行军国主义教育;注重专业技术教育。
(2)建立了近代学制;重视儒家道德教育;在借鉴外国经验的同时,又有自身的特点;政府主导。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下列国家通过改革摆脱了殖民危机并走上了狄立发展道路的是
①俄国?②日本?③中国?④埃及
A.②④
B.①
C.①②④
D.②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日本改革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通过改革摆脱了殖民危机并走上了狄立发展道路的是日本。所以选D。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日本明治维新产生的作用有
①推动了日本政治民主化②使日本摆脱民族危机,成为近代亚洲强国
③使日本走上了对外扩张之路④使日本彻底扫除了封建势力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基于“大凡国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财产之多寡”的认识,明治政府
[? ]
A.实行地税改革
B.开化社会文明
C.引进欧美科技
D.鼓励工商贸易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改革的成败,既取决于社会基础,也取决于改革者的智慧与能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近代初期,欧洲和日本一样,是从多样性的封建体制(注:指分封体制)和充分发展的社会结构的母胎中诞生的。
明治领导人在竭力实行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果。他们废除了藩体制,撤销了原来的阶级制度,依靠征兵制设置了军队以取代过去的武士阶级,建立了近代经济机构的基础,这都促进了日本的工业化,进而创建了近代政治体制。
——赖肖尔《近代日本新观》
材料二?从中古东方型的社会,转入现代西方型的社会。……其工程之浩巨,可想而知。但是那光绪也要把这百年难变之“型”,而变之于指顾之间,其必然失败。
诏书一日数下,朝野莫知所适,也不是个办法。不幸这位年轻皇帝,显然感到国亡无日,所以迫不及待。但是他的军师谋臣,应该有见及此。不幸康某木讷执拗,识见不足;而操切浮躁,且有甚于幼主。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材料三?这场变法引起了满清权贵保守派的政治反动。一批更为昏庸、眼界更狭隘的“原教旨”保守派……注定成为清王朝残存的权威合法性资源的巨大消耗者。
另一方面,戊戌变法的失败,使相当一批现代化知识精英,由于对体制内的变革失望,而开始走向体制外的革命。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在明治维新中采取了哪些革故鼎新的措施?有何效果?(4分)
(2)同为近代化改革,中国的戊戌变法却失败了,请据材料一、二概括其失败的原因。(2分)
(3)据材料三指出,戊戌变法的失败客观上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2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有哪些?(2分)
参考答案:
(1)措施:废藩置县;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四民平等;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写出任意2点得2分)
效果:推动日本实现工业化,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资本主义国家。(2分)
(2)中国的戊戌变法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实施者急于求成,缺乏政治经验。(2分)
(3)清政府进一步丧失权威合法性,民主革命思潮迅猛发展。(2分)
(4)客观分析基本国情;稳健理性,循序渐进;改革派与保守派的力量对比。(写出任意两点得2分)
本题解析:
(1)第一问,日本维新的政策,依据教材与材料内容归纳。可以从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入手分析。可从原文中整理归纳,从政治上、经济上、阶级关系上分析。关于维新的效果,可直接用材料中的“这都促进了日本的工业化,进而创建了近代政治体制”来回答即可,也可以按照教材内容归纳,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与统治危机。
(2)第二问,中日维新一成一败原因的对比,可从两国的具体国情入手分析归纳。首先要从两国改革的背景分析,中国封建势力异常强大,并且其内部没有产生分化,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其次是从改革实施的过程的不同来分析,“诏书一日数下,朝野莫知所适”,从这个内容来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改革者经验不足,急于求成;再次是从改革者素质的角度分析,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是十分幼稚的,所以导致在改革过程中树敌过多,改革阻力大。
(3)第三问,此问题要求学生回答的是戊戌变法的积极作用。旨在中兴国家的改良运动失败后,中国人开始觉醒,戊戌变法虽然没有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但它却了促进民族觉醒的作用。改良道路没能救中国,中国人开始探索新的道路,革命思想日益在中国成长成熟起来,革命一触即发。
(4)第四问,分析改革成功的因素主要遵循以下几点:首先,改革的社会环境要有利于改革的进行,这是十分关键的因素;其次,改革者自身的素质也是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再次,改革过程要有序性,合理化;第四,改革力量足够强大也改革成功的关键;改革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改革成功的最根本因素。此题的答案可从以上几点中选择相关的内容来分析归纳。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