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明代江南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但也潜伏着诸多的社会危机,对下表解读最正确的是
弘治、嘉靖年间江西的人口户数及朝廷在江西的征税统计表
时间
| 人口户数
| 官民田地山塘
| 夏税米
| 农桑丝
| 折绢
| 秋粮米
|
弘治年间 (1488-1505)
| 148.7万户
| 399270顷 13亩余
| 86600 石余
| 3970 斤余
| 3175 匹余
| 2560270 石余
|
嘉靖年间 (1522)
| 130.3万户
| 398566顷 35亩余
| 82965 石余
| 4264 斤余
| 3411 匹余
| 2576888 石余
|
A.明弘治、嘉靖年间农业税收方式未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B.明弘治、嘉靖年间江西人口减少政府税收也相应大幅削减
C.明弘治、嘉靖年间社会经济凋敝,农业衰退
D. 明弘治、嘉靖年间江西成为朝廷重要的税收来源地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弘治、嘉靖年间江西的经济数据变化非常小,所以,B.明弘治、嘉靖年间江西人口减少政府税收也相应大幅削减和C.明弘治、嘉靖年间社会经济凋敝,农业衰退,说法都是错误的。数据只说了江西的数据,不是全国的。D. 明弘治、嘉靖年间江西成为朝廷重要的税收来源地,说法不对。故此题应选A项
点评:影响中国农耕经济向近代化变革的原因:(1)影响经济转型的制度性因素——土地私有制。中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的土地制度是土地私有制,它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土地兼并现象使得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经济财富的积累,无法使财富转化为商业资本。(2)影响经济转型的政策性因素——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期,其目的在于鼓励农耕经济的发展,以促进国家财富的积累,服务于当时的兼并战争的需要。后来为历代王朝所沿用,成为古代中国的基本国策。但,到封建社会后期它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阻碍了社会进步。“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3)影响经济转型的经济结构因素——小农经济。古代中国经济是以小农经济为核心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主要特点是封闭性、分散性等,不利于市场的发育。小农经济的生产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交纳赋税。由于沉着的赋税,小农经济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4)影响经济转型的思想观念因素:自战国以来,古代中国以“农本”为立国经济思想,历代统治者始终对工商业采取压制政策,导致民间资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31分)安徽省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徽商、徽学及小岗村名闻天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徽州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处,位置上占有一定的优势。然而在农耕文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山多地少的环境无疑是一种劣势。历史上,徽商一次次地从这里别离家乡:“过山又过岭,一脚到杭州。”
徽商以儒商自居,经营致富后常常资助家人读书,据“中国第一状元县”《休宁县志》载:“明代徽州56万人口,书院多达54所。中国总计800多位状元中19位产生于休宁。”这些徽州人考取功名后,往往知恩图报,庇护徽商。?
—一摘编自纪录片《徽商》
材料二?程颢、程颐和朱熹的祖籍均在徽州歙县篁墩,故徽州被称为“程朱阙里”。从南宋前期至清乾隆年间,他们开创的经典理论在徽州维系了600多年,对徽州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宋元明三代,徽州出了不少民族志士,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气节,与这一理论密不可分。但是,这一理论讲究忠君孝亲、男尊女卑、丧制礼服、修祠续谱、建坊树碑等,致使大批的“贞女烈妇”、“孝子贤孙”为传统礼教而殉身,在程朱桑梓之邦又结出了许多恶果。同为徽州人骄傲的胡适及其战友为此进行了猛烈批判。?——摘编自《徽学研究》
材料三?小岗村的传奇人物严俊昌这样口述自己经历的那段历史:“从1959年,我们这里就有饿死人的事情了……我再三考虑,究竟小岗走什么路能行?怎么救自己的命?我去找村子里几个灾荒年没有饿死的老头子。……当时有不少人咳得吐血,我也咳血,一咳嗽就吐血。他们讲,都饿得吐血了,要活命,只有分田到户。……”
当前口述历史方兴未艾,史学界有这么一种看法,认为口述历史是不能用的:人都有一种表演欲,这样说出的话,是很难作为依据的;有很多话不敢说,或因多种原因不愿回忆;时间久了,往往出现记忆性错误。……?
——摘编自《口述历史》第二辑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徽商兴起的条件,分析与“状元”相关的选官制度的优越之处及在这一制度影响下徽州人对经商、读书、做官三者之间关系上的认识。(14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指出程颢、程颐及朱熹等人开创的“经典理论”是什么及其对徽州社会文化产生的双重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胡适及其战友进行的“猛烈批判”及其重大价值。(10分)
(3)依据材料指出小岗村村民开创的农村经济制度,分析口述历史具有的优势及其局限性,谈谈你对如何克服这些局限性的看法。(7分)
参考答案:(1)条件:地理位置优越,毗邻经济发达的苏杭地区;山多地少,受生计所迫。(学生如答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徽州人们的吃苦耐劳,勤俭、谦让、诚信的优良品质(即徽骆驼精神)等相关内容也可酌情给分,4分)
优越之处: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4分)
认识:经商收入可以为读书创造条件;读书可以实现做官的梦想,做官后的读书人对徽商可以提供庇护。(意思相近即可,6分)
(2)经典理论:宋明理学(或程朱理学、新安理学)。(1分)
双重影响:宋明理学对形成徽州文化中坚贞不屈的内涵,孕育众多的民族志士及国家有用之才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理学推崇的纲常名教又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造成了许多不良后果。(不必拘泥于字句表达,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4分)
猛烈批判:胡适及其战友开展了新文化运动,对封建礼教等旧道德进行了猛烈抨击。(2分)
重大价值: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使中国知识分子受到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3分)
(3)制度:家庭承包责任制。(2分)
优势:表述具体、生动;当事人叙述,具有较高真实性。(2分)
局限性:主观色彩浓厚;受生活环境的制约;记忆错误导致不实。(2分)
局限性的克服:利用文献、实物等资料加以考证。(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材料反映出唐朝时期
A.鼓、钲成为主要的经商工具
B.商业交往的形式多样
C.商业交往有时间限制
D.经商的人很多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可知,在唐代对“市”的交往有严格的时间管理。所以答案选C。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下图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宅”的晋中王家大院,包含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123处院落,房屋1118间,面积约45000平方米。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晋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消极影响是?
[? ]
A.占地过多影响农业发展?
B.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
C.使手工业缺乏市场?
D.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盛泽镇,本来是一片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归……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上述材料说明(? )
A.以盛泽镇为中心形成了徽商
B.明代开始形成以“市”为标志的商业中心
C.明清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失效
D.工商业发展促进城镇的形成与繁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及与教材知识联系的能力。仔细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材料反映了清代盛浙镇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盛泽镇位于江苏省最南端,排除A;从材料提供的信息来看,盛泽镇是在当地绫绸业发展的推动下逐渐成为一个市镇的。故D符合题意。ABC在材料中不能体现该信息。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