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从组织形式上看,它只是一种松散的论坛.但政府间对话也促进了自愿基础上的经济合作,
其中涉及的领域很广。”材料直接体现了
A.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
B.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C.政治多极化的加速
D.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由题干中“它只是一种松散的论坛.但政府间对话也促进了自
愿基础上的经济合作,其中涉及的领域很广。”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该组织为亚太经合组织,故答案为A项;
B、C、D三项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任务。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概括中国民族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弱点,造成这些弱点的原因何在?
(2)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作出了哪些重大决策?有什么重大意义?
(3)1978年以来,我国工业化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简要分析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1)在外来刺激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条件下开始的,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投资规模小、发展畸形,重工业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分布不平衡,集中于沿海、沿江地区。
原因:归根结底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
首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是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缺乏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且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其次,中国的民族工业是从轻工业起步,列强掠夺中国的矿产,更使中国的重工业无从发展。再次,中国的近代民族工业带有严重的半殖民地色彩,不仅在资金、技术上有严重的依赖性,而且大多数为外国资本服务,依赖外国的市场。故而民族企业大多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
(2)决策: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党的总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实施“一五”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八大:强调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重申了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意义:是对我国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进行的成功探索,为我国在二十一世纪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了历史依据。
(3)在充分认清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发展。
本题解析: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先天不足后天畸形。过渡时期是指1949—1956年,中共制定了一五计划,工业化开始起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业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主要是中共探索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曾经发表《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描述一个美国家庭抵制“中
国制造”近一年后终于发现,没有中国产品的生活一团糟。并表示以后十年都没有勇气再尝试这种日子。
以上材料说明
A.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潮流
B.经济全球化受到人们抵制
C.中国产品质量差引起美国家庭的抵制行动
D.中国产品已经成功进入美国市场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美国家庭从抵制“中国制造”到“没有勇气再尝试这种日子”,这样一个过程反映了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潮流。B项并没有全面反映材料的主旨;材料中没有提及抵制“中国制造”的原因,故C排除;能够进入美国市场的只是中国产品的一部分,故D项说法不正确。故选A。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全球化潮流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920年,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谈到“科学万能说”时,认为它“当然不能像从前一样的猖獗”。梁启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A.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遇到阻碍
B.科学技术在欧洲的发展水平很高
C.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减缓
D.科学技术在世界大战中成为战争工具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1920年,梁启超对“科学万能说”的观点是“当然不能像从前一样的猖獗”,意指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结合所学知识,1914——1918年,科技被应用于战争,沦为战争的工具,给人类带来了灾难。故选D。其他三项均与材料观点不符。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表,从表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有
年代
| 人口(亿)
| 耕地(亿亩)
| 人均耕地(亩/ 人)
|
1650
| 1.00-1.50
| 6.00
| 6.00-4.00
|
1750
| 2.00-2.50
| 9.00
| 4.50-3.60
|
1850
| 4.10
| 12.10
| 2.95
|
①17—19世纪中期,中国农业经济得到了发展
②人口增长与土地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
③国家长期和平与统一
④鸦片战争对中国农业经济有重大影响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根据表格信息,耕地(亿亩)从1650年到1850年增加迅速。可以说明7—19世纪中期,中国农业经济得到了发展、国家长期和平与统一、鸦片战争对当时中国农业经济的影响有限。但同时,人口数增长迅速、人均耕地减少,说明人口增长与土地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