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亚里斯多德说:“一个人过度好胜就成了鲁莽,过度恐惧而畏缩不前就变成了怯懦。”这反映了他的
A.法治思想
B.哲学思想
C.礼的思想
D.中庸思想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过度好胜就成了鲁莽,过度恐惧变成了怯懦”反映了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是对古希腊传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闪耀着辩证法思想的火花。故选D。
点评:从近几年高考看,把中西方古代人文主义思想横向比较,通过新材料新情境的形式,考查学生学科能力的题目比较常见。与时政热点问题联系起来考查,也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新形式之一。在复习时注意同时期中外思想史的比较。本题还可以这样设问:
“一个人过度好胜就成了鲁莽,过度恐惧而畏缩不前就变成了怯懦。”中国古代有类似思想的是?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庄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3分)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受到广泛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孔子)知道,古代传统的重建,并不仅仅是指外表上的同一。这里强调的是对永恒真理的温习,而不是对过去的模仿,孔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使这些永恒的思想重放光彩。
——摘编自雅斯贝斯《大哲学家》
材料二?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则正多。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等级)说也。
——赵清、郑城《吴虞文集·陈独秀复吴虞信》
材料三?新加坡主要汲取儒家的君子品格的价值观,这是与新加坡道德教育直接相关的基本因素。新加坡结合自己的国情赋予“忠孝仁爱礼仪廉耻”以新的内涵,把他们理解的重整体、重义务、重责任的儒家伦理道德进行现代化,而提出了作为他们国家意识形态的共同价值观。
——摘编自龚群《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研究》
(1)根据材料一,说明孔子对古代传统重建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为重建古代传统文化所做的工作。并回答孔子的核心思想及其欲达到的目的。(5分)
(2)在材料二中,陈独秀如何评价孔学?归纳陈独秀反孔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5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加坡是如何利用儒学进行道德教育的。指出新加坡推行道德教育的影响。(3分)
参考答案:(1)重温真理而不简单摸仿。(2分)编订和整理了《诗经》等五经。(1分)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2分)
(2)孔学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缺点更多。(2分)阻碍思想文化自由发展,宣扬封建纲常等级学说。(2分)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准备了思想基础。(1分)
(3)汲取濡家君子品格的价值观,;对儒家伦理进行现代转化,提出了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共同价值观。(2分)提高了劳动者素质.稳定了社会秋序。(1分)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1)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内涵,意在考查学生对儒家思想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中“古代传统的重建,并不仅仅是指外表上的同一”“不是对过去的模仿”分析即可得出正确结论:后两问结合教材知识回答即可,如编订“五经”、“仁”的思想等。(2)主要考查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儒家思想在近代的地位,要根据材料中“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则正多”等信息概括陈独秀对孔学的评价,其他两句的叙述则是陈独秀反孔的理由。最后从思想解放的角度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3)此题要根据材料中“汲取儒家的君子品格的价值观”“结合自己的国情”等概括新加坡如何利用儒学进行道德教育,回答影响要联系新加坡经济发展的原因进行分析。
点评:儒家思想在西汉时期确立了正统的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对待以儒家文化为标志的传统文化要采取合理的态度对待。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该观点体现了孔子的
A.仁政思想
B.德政思想
C.中庸思想
D.教育观念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题目提供的材料是孔子关于个人修养方面的中庸标准,他既反对过于“质”,也反对过于“文”,认为只有文采和质朴兼备,即“文质彬彬”,才能成为君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4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材料二: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奴隶制,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
——据《略讼孔子思想的阶级性》
问题:
(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6分)
(2)材料一、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6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2分)
参考答案:
(1)私人办学;教育及于平民;推出了合理的教学方法。(6分)
(2)方法:阶级分析、一分为二。(2分)
结论:材料一中的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政治上是落后的;材料二的孔子代表地主阶级,政治上是进步的。(4分)
(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和谐社会是对某种以人为本的彼此合作宽容而没有冲突的社会形态的溢美称谓,也是人类社会一直竞逐不息的理想追求。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下右图的人物为建设理想社会提出了什么主张?这些主张对当时社会关系的认识有何明显缺陷?
(2)民生问题是社会和诣的核心。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为解决民生问题提出了怎样的主张?其主张未能实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与古代先哲和孙中山相比,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解决民生问题的主张有何显著不同?谈谈你对这种不同的认识。
参考答案:(1)孔子提出“仁”的主张(或“礼”、“中庸”);缺陷:模糊了等级差别和阶级压迫。(2)孙中山:“三民主义”(或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3)主张: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阶级差别和两极分化,最终 共同富裕。认识:中国共产党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只有在中共的领导下,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和谐社会。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