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其所恃为后盾者实为多数之民众:若知识阶级、若农夫、若工人、若商人是已。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这表明孙中山晚年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是指?
[? ]
A.革命的领导权和目标
B.革命的进程和对象
C.革命的指导思想和道路?
D.革命的依靠力量和对象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屋子里拢着炉火,老爷吩咐开窗买水果,说‘天气不冷火太热,别任它烤坏了我。’屋子外躺着一个叫化子,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要死’!可怜屋外与屋里,相隔只有一层薄纸!”这首诗名为《相隔一层纸》,作者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刘半农,发表于1917年《新青年》4卷1号。这首诗反映出
①打破旧诗词格律的束缚,形式上灵活自由是早期白话诗的特点之一
②早期白话诗在写作上讲求“真率”与“质朴”
③揭示了贫富差距,阶级对立,反映了诗人对不公平制度的抨击
④“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
[? ]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922年,陈独秀写成《对于现代中国政治问题之我见》中说:中国经济包括三个部分,内地乡村的家庭农业,各城市的手工业,沿海沿江近代资本主义式的工商业。帝国主义的侵略,及本国军阀的扰乱,不但农民破产,手工业被外国机器制造品所毁灭,而且新兴的工商业,也不能够发展起来和外国竞争。这说明了?(?)
①陈独秀已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中国国情;
②中共已逐步认清了中国社会发展的障碍是什么;
③中共党人已有明确的社会发展目标;
④民主与科学始终是陈独秀的思想精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李大钊早期社会主义思想存在空想的色彩,他曾经把人的理性和博爱、自由、平等看作创造新生活的基础,认为协和与友谊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是社会主义者共同认定的基础;他号召青年们投入村落中,对农民进行精神改造,建设新村落,并以村落为基础,建立小组织,以世界为家庭扩充大联合,新村落的大联合,就是我们的少年中国。
——摘编自韩一德、李帆《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略论李大钊早期社会主义思想》
材料二?从1920年开始,李大钊的思想出现了重大飞跃,发生了新的变化。他从创办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开始的北方铁路工人运动的开展中,认识到改造社会必须采取激进的方法,必须到劳动者集中的地方去。李大钊逐渐认识到要从中国的特殊条件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方法,对于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实行民主主义,打倒官僚、军阀、封建统治阶级,第二步才是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摘编自《李大钊史事综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李大钊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特点。(6分)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大钊思想发生的变化及变化原因。(9分)
参考答案:
(1)特点:回避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主张用改良的手段实现社会主义;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6分)
(2)变化:接受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强调暴力革命的方式改造中国;革命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无产阶级专政,改造整个中国社会。(6分)
原因:十月革命的胜利;一战的影响;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五四运动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李大钊个人实践等。(3分,任答3点得3分)
本题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认为协和与友谊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对农民进行精神改造,建设新村落,并以村落为基础”可以看出李大钊一方面希望用改良的手段实现社会主义,另一方面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及知识迁移能力,依据“从1920年开始”结合其背景,可以得出变化的原因有:接受马克思主义、强调暴力革命的方式改造中国、革命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无产阶级专政,改造整个中国社会,第二小问原因可以从内外因两个方面归纳,外因可以结合十月革命的胜利、一战的影响;内因可以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下图所示著作的核心思想是( )

A.民主与科学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D.“师夷长技以制夷”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海国图志》的核心思想是“师夷长技以制夷”。A项民主与科学是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口号;B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的口号;C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维新变法时期严复所翻译的《天演论》中体现出的思想,故此题应选D项
考点:魏源的思想主张
点评:此题为知识型选择题,题型特点: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此类题目的解法: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