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现存的青岛琅琊台刻石上刻有记述秦朝皇帝功绩的文字,它是我们了解秦史的
A.间接证据
B.旁证材料
C.原始史料
D.转手资料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第一次系统提出尊重和保护基本人权的具体内容的文献是
A.《联合国宪章》
B.《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的宣言》
C.《世界人权宣言》
D.《大西洋宪章》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思想的共同点是(?)
A.“仁”
B.“心外无物”
C.“理”
D.“格物致知”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仁”被历代儒学家继承和发展,BC? D属于宋明理学的新内容,“心外无物”是王阳明的观点,“理”、“格物致知”是朱熹等人的观点,因此可排除。
点评:注意注意儒家的发展演变和不同代表人物的具体主张。
春秋战国
孔子
“六经”
①核心是“仁”
②政治:以德治民、克已复礼
③教育:有教无类
孟子
《孟子》
①仁政和民贵君轻?②性本善?
荀子
《荀子》
①仁义、王道并用,以德服人,君舟民水
②性本恶
汉代儒学
成为正统
?
董仲舒
《春秋繁露》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中央集权)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君权)?
三纲五常 (道德)
宋明理学
二程
颢颐
①万物本原是天理
②“父子君臣”、“人伦”即天理
③格物致知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①强调天理就是三纲五常
②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③格物致知在于明道德之善
陆九渊
心本原,心即理,万物在心中 ②内心反省得理
王阳明
①心外无物无理,②致良知、知行合一
明清之际
儒学思想
李贽
《焚书》
《藏书》
否定孔、儒权威,?是非标准依时代而变
否定“存天理,灭人欲”, 个性自由,私欲自然,人不能脱离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
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
尖锐地揭露了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②提出 “天下为主,君为客” ,
以百姓忧乐判断治乱,
主张“天下之法” 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顾炎武
《日知录》
《天下郡国利病书》
经世致用: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 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②区别亡国与亡天下,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后人概括)
王夫之
《周易外传》《读通鉴论》
世界是物质的,其发展有规律(唯物论)
主观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认识论)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辩证法)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钱乘旦先生在《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中说: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而是在民族国家之上和之下的层面上对它进行“越位”,从而对它的主心骨——国家主权实行分解。 最能体现这种“越位”的是
A.欧洲联盟
B.世界银行
C.世界贸易组织
D.亚太经合组织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从材料“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而是在民族国家之上和之下的层面上对它进行“越位””可以分析的出这是说的超越了国家的主权范畴而进行的联合,故选A,欧盟是成员国各自让渡出一部分主权而建立的政治经济组织。BCD项都未体现让渡国家主权的内容。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观察图,依据照片内容,我们可以判断此照片可能摄于(?)

A.“一五”计划时期
B.十年探索时期
C.十年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图片的判断分析能力,关键是要依据图片中文字的提示,来得出正确的结论。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