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下列主张属于韩非子的是
A.“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B.“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C.“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D.“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壮者以眼日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王往而征芝,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孟子》
材料二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其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摘自1924年孙中山的《建国纲领》
材料三 英国早在1601年的《济贫法》中,英国就将社会救助作为一项公民权利保留至今,现在称其为“贫困收入支持”,包含低收入家庭救助、老龄救助、儿童救助、残疾救助、失业救助及免费疾病救助等,有些项目带有很强的福利性,只要具有国民权,达到一定的年龄,就同等享受这些待遇。英国社会救助资金基本上由政府通过税收来承担,不采取个人集资形式。1949年,英国社会保障支出还不到GDP的5%,但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这一比例已经接近10%。在接下来的10年里,社会保障支出又增加了1/3,而GDP却增长不到1/4。具有类似制度的还有挪威、荷兰、新西兰等国。
——《国外农村低保制度经验借鉴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回答,孟子认为统治者应当怎样实施“仁政”?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孟子当时为什么会提出“仁政”的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对民生问题的看法和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以上材料,分析政府保障民生的前提要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题 人从哪里来?自然界为什么有变幻莫测的无穷力量?古人无从知道,他们寄托于神,于是对神的敬畏和崇拜成为人类社会早期共有的现象。下列思想主张不属于谈论神与人的关系的是
[? ]
A.智者学派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
B.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
C.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D.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备臣,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
──《论语》
材料二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帮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韩非子》
材料三 在中国的王道,看上去虽然好像是和霸道相对立的东西,其实却是兄弟。
──鲁迅《关于中国的二三事》
材料四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得当之处);亘古亘今,不可移意,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五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其不同的政治主张和相同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三,鲁迅指出了怎样的实质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四和材料五指出朱熹和李贽的观点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今天对待儒家思想的基本态度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判断题 某欧洲文化旅游团在一所中学图书馆参观时问学生,“The river can carry a boat,yet,it can turn the boat over as well,”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作舟和水,这句话最早见于中国哪位古代思想家的著作?这位学生正确的回答是
[? ]
A、Li Er
B、Zhuang Zhou
C、Meng Ke
D、Xun kuang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