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权利法案》规定:“为伸雪一切诉冤,并为修正、加强与维护法律起见,议会应时常聚会。”其含义是?(?)
A.议员选举不受国王干涉
B.议员有在议会活动的自由
C.议会必须定期召开
D.议会有限制国王的权利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是一个材料型的选择题,获取材料的有效信息,抓住关键词“应常聚会”。故得出正确答案C。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马克思说:“正是随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在英国才开始了资产阶级社会的巨大发展和改造。”这一评述最重要的依据是
A.“光荣革命”
B.《权利法案》
C.《大自由宪章》
D.《王位继承法》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表明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的是《权利法案》。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不少民族企业在国内创办却在香港注册,造成这种情况出现主要原因是?
A.香港的政策自由宽松
B.民族工业实力较弱
C.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
D.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讲格致,通化学,用机器,精制造,化粗为精,化贱为贵,而后商贾有懋迁之资.有倍蓰之利。……中国人数甲于五洲;但能手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
——《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张謇全集》第Ⅰ卷
材料二?南方之金属矿,与北方之煤矿同受欧战之影响,故湖南之锑,民国三年不过值200万余元至五、六年殆值千元。其他如锡如水银如锌铝,产额既有增加,价值亦皆骤涨。其尤可惊异者,厥为钨矿。钨之发现,始于民国4年,至于6、7年,则江西湖南广东所产达4000余吨,价值lOOO万元。世界产钨之国,除美国外,殆以吾国为最。所可惜者,南方金属各矿,开采均用土法,组织初无规模,成者互争。败则瓦解。故欧战既停,销路忽滞,改革无术,失败接踵,与北方之煤矿相较,然后知新旧之不能相容,土法之不易持久也。
——陈真、姚洛合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
材料三?夫计划之确切。组织之严密,技术之专精,会计之优良,以及一切管理之科学化,因为经营工业应具备条件。然此仅能指环境优越而一时便利之某一地,成某一业而言,成指某资本雄厚之某一工厂或某一公司而言。若估量整个民族工业,则其先决问题又当别论。于此吾人应特加注意者,工业上局部或个别之兴隆.在整个民族工业或大规模基本主业未能建立以前,均如昙花一现,不久即销声匿迹。例如上海之我国纺纱业与缫丝业,虽曾盛极一时.而其前途仍至渺茫。故提倡国货最根本之办法,在乎奠定民族工业之基础。而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程,厥惟三端:曰民族独立。曰政治清明。曰农村繁荣。
——陈翰笙:《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提》,《国货与实业》1941年1月1日,创刊号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述张謇的主要观点。(不得摘抄原文)在他的引导下,近代中国出现了哪股进步潮流?
(2)依据材料二分析南方金属矿的产量激增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呈现怎样的发展特征?结合材料二分析南方金属矿业发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3)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根本因素是什么?并结合材料三归纳我国民族工业获得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参考答案:(1)主要观点:工业化是西方富民强国之原因;不同意“商务立国”的看法,强调只有工业建设才能创造财富(或工业建设是商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兴办实业是富国御侮之道。进步潮流:实业救国。
(2)原因:一战的影响,与军工相关的原材料价格暴涨。特征: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或“黄金时代”或进一步发展)原因: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使民族工业再次陷入举步维艰的状况;用土法开采金属矿是失败的主要原因;经营者应对无方,改革措施不力。
(3)根本因素: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因素:国家民族的独立;政治清明;农村繁荣以提供原材料及消费市场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注意结合材料和时代背景来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在不同时代或发展或迟滞的原因。分析原因主要从三方面(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自身)分析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26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确实包含许多因素:劳动力、土地、资金、资源等。但能使各要素有机、合理的发生作用,还是取决于制度安排。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个中国,(1978年)前后三十年的基本国情和自然禀赋并无质的差异,但发展程度却有天壤之别。
——宋鲁郑《从西方丑闻看中国崛起》
(1)根据材料一,列举18世纪英美两国制度建设的有关史实。(10分)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60年,如果说在思想上是不断追求解放,其中,前30年是以某种意识形态原则为标准的思想解放历程,后30年是以实践为惟一检验标准的思想解放历程;那么,在行动上,60年来就是在体制、战略和政策上的不断寻求变革道路的历史。其中,前30年是试图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理想主义变革道路,以不断的“革命”运动为特征;后30年则是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主义变革道路,以“摸着石头过河”或者“渐进式”的改革开放为特征。
——金碚《总论中国工业变革振兴60年》
材料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他强调,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以下简称“两个不能否定”)。
——2013年11月8日《人民日报》载文《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制度革新、思想解放与经济体制的角度对材料三的观点进行论证。(16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英国:①政治上,君主立宪制确立并逐渐完善,责任内阁制和政党政治开始形成;
②经济上,工业革命开始,工厂制度和自由主义经济制度开始出现;(6分)
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制、总统制和三权分立制,确立民主共和制,(4分)
(2)评分标准:
第一等(16—12分):观点方面:观点理解准确,论证方面:有机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按清晰的逻辑关系充分论证。表述方面:层次分明,详略得当。
第二等(11—6分):观点方面:观点理解基本准确。论证方面: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合理论证观点。表述方面:有层次,详略欠当。
第三等(5—1分):观点方面:观点理解不够准确。论证方面:未能或很少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缺乏逻辑关系。表述方面:缺乏层次,详略不当。
参考答案:材料三观点: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既有相互联系又有区别,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①制度建设: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起新型的三大政治制度(政协制度、人大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改革开放以来三大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并建立了基层民主制度,逐渐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②经济体制:建国后,逐渐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从中国国情出发,探索出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③改革开放前,国内外环境决定了这是以某种意识形态原则为标准的思想解放历程;改革开放后,是以实践为惟一检验标准的思想解放历程,思想解放(或理论创新)侧重于经济发展和关注民生等方面。
本题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分析理解及调用已学知识的能力,解答时需要紧扣“18世纪英美两国制度建设”,回顾已学知识可知英国在政治与经济上分别从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和工业革命等角度分析归纳,美国从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制、总统制和三权分立制,确立民主共和制等分析归纳即可。
第(2)问,主要考查阅读理解及评述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依据材料三归纳出观点,其次结合材料一二,分别从制度革新、思想解放与经济体制等三个方面论述改革前后即可,如制度革新可以从三大制度的发展归纳,经济体制可以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分析,思想解放从改革前侧重于国内外环境的决定性到改革后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