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墨子》中说:“农夫早出暮入,耕嫁树艺,多聚菽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这则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的生活富裕安逸
B.农业地位极其重要
C.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从材料中“农夫早出暮入”、“ 妇人夙兴夜寐”,可以看出农民生活的辛苦,故A项不正确;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反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不能得农业地位的重要,故B、D项不正确;故答案选择C项。
点评:对小农经济的考查预计会以图片、表格等形式作为切入点,考查其形成的原因、地位、特点及其评价;还将从耕作方式的演变历程及影响,土地制度变化的表现、特征及影响,小农经济与封建专制制度、科技思想、人们生活观念的内在联系等角度命题。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是历代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历朝政府都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效果不一。
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絍,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墨子》卷八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有哪些特征?(4分)简述小农经济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4分)
材料二 “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归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肇造社会的国家,俾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敢有垄断以制国民之生命者,与众弃之!”?
——孙中山《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1906年)
材料三 “至于将来民生主义真是达到目的,农民问题真是完全解决,是要‘耕者有其田’,那才算是我们对于农民问题的最终结果。”
——孙中山《民生主义》(1924年)
(2)从材料二到材料三,可以看出孙中山解决农民问题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简要回答孙中山民生思想改变的历史背景?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图一到图四)归纳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及其影响。
材料四:从2004年至2010年中央连续七年发布“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一号文件,持续关注“三农”。
——新华网
(4)根据材料四概括说明为什么中央如此重视“三农”问题?
参考答案:
(1)特征: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积极影响:①小农经济是两干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②生产资料基本归农民私有,使农民具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2)转变:从“平均地权”到承认“耕者有其田”。
背景: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对三民主义做出了适应时代潮流的新解释。
(3)①1950年到1952年年底的土地改革,为农业生产的恢复开辟了道路;
②1953年到1956年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即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一步解放了农村 生产力;
③1958开始的人民公社化运动,超越了生产力的水平,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④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4)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社会安定的基础;农业是国家自立的基础;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农业发展速度仍然相对滞后,农业仍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传说我国养蚕、缫丝、织绸是嫘祖发明的,也是她首先向人民传播的。
材料二 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曾发现过一个被刀子切过的蚕茧。在江苏吴江县钱山漾发掘的新石器中时代遗址中,发现绢片、丝带、丝线等。在殷代的甲骨文中,已有“蚕”、“桑”、“丝”、“帛”等字,在一片甲骨文上还刻有“用三头牛祭蚕神”的内容。
材料三 汉武帝东巡封禅泰山,一路上用于赏赐臣僚的绢帛便有百万匹。当时政府用赋税的方式从民间征收的绢帛达五百万匹。而要织五百万匹绢,至少须用鲜茧四十万担。两汉时简书、帛书并行,西汉简书多于帛书,东汉后期则帛书大大多于简书。唐朝《元和郡县志》画了一幅开元年间“唐代贡赋丝绵和丝织品州府分布图”,图上标明黄河流域贡赋丝绵和丝织品的州府比长江流域普遍。杜甫曾写“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诗,描绘齐鲁的丰饶景象。
材料四 北宋时,黄淮流域及其以北广大地区,向北宋所交纳的丝织品比江南少,而两浙路(今苏南和浙江)只是当时全国二十几路中的一路,它所交纳的丝织品,却占全国四分之一。南宋时,江浙太湖地区丝蚕业十分繁盛。
请回答:
(1)你怎样认识嫘祖发明丝蚕的传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上述材料概述我国丝蚕业从传说时代到唐朝时期的发展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说明两宋时期丝蚕业与唐朝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请从宋词知识的角度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传说:养蚕、缫丝、织绸,工序繁多,不可能以一人之力独创。必然是聚集了无数劳动人民长期的智慧和经验才形成。但“传说”至少能说明丝蚕业在我国很早就开始了。
(2)情况:丝蚕业早在新石器时代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就已出现。商时是重要的生产部门。西汉时生产规模很大产量很高,东汉在西汉基础上又有了发展。直至唐时,黄河流域丝蚕业都远超江南,齐鲁更甚。
(3)变化:两宋时丝蚕业重心已经南移,江南地区尤其苏南浙江最为发达,甚至家家养蚕户户织丝。原因:南宋词人李清照、辛弃疾的作品都充满着强烈爱国的或悲壮或感伤情怀,反映北宋灭亡,北方战乱,人口南迁,社会变换。北人大量南逃,既为江南丝蚕业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又为丝蚕业提供了一定的销售市场。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战国时期,秦国“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这实质上
A.从法律上肯定了土地私有制度
B.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C.提高了劳动者的身份地位
D.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材料所反映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因而应选A项。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著名学者余秋雨把都江堰视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因为“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
[? ]
A.大禹?
B.郑国?
C.李冰?
D.王景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