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古代中国的经济》高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7-27 18:38:2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这里的“某地区”应该是
职业
| 自耕农和地主
| 佃农
| 工场工人
| 商人、工场主
| 占人口比例
| 24%
| 36%
| 30%
| 10%
|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属于较难题。解题关键是从表格中提取有效信息,如“工场工人”“工场主”,据此可知当时这一地区已经出现了雇佣工人以及工场主,而这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一个明显表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朝中后期的江南地区,故答案为D。A、B、C项在明朝之前,当时尚未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不会出现雇佣工人。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日本史学界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革命的时代,因为北宋时中国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7%,中国人均C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人均CDP427美元。根据所学,可以推断宋代时中国( ) A.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B.出现了国强民富的繁盛局面 C.封建经济发展到较高程度 D.成为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国家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革命的时代”、“超过当时西欧人均CDP427美元”等,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相关内容——宋代的经济发展状况。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不难直接判断出宋代经济发展到了较高程度,C项符合题意和史实。AD两项的表述本身错误;B项的表述具有片面性,是对题干材料的曲解和误读,不符合史实。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宋代的经济发展状况·经济发展到较高程度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15分) 材料一 西汉前期,钱币袭秦形制,文曰“半两”,法定重量当为十二铢。但铸造时通常实重不及其额,前后铸造的钱币大小、轻重亦不一致。诸侯、达官、豪富多私造牟利,私铸钱低劣者薄如榆英,号为“英钱”。不同时期、来源、质量的货币同时流通于市场,折算困难,交易非常不便。汉武帝统治时期,由于对外征伐不断,中央财政从此前“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的丰盈一变而为入不敷出的困局。 材料二 汉武帝于元鼎四年(前113年)将铸币权从各郡国收归中央政府,使中央政府对五铢进行统一铸造和发行。“于是悉令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三官。而民之铸钱益少,计其费不能相当,唯真工大奸乃盗为之。”五铢钱轻重合宜,自汉至隋七百余年,基本上行用不废。 (1)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时期币制改革的背景。(7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价汉武帝统一货币的举措。(8分)
参考答案:(15 分) (1)铸造的金属货币重量与实际价值不符;郡国掌握铸币权,严重影响中央集权的加强;币制 紊乱影响经济正常发展;汉武帝时长期战争导致财政入不敷出。(7分) (2)其实质是与地方豪强兼并势力和分裂割据势力争夺财权;实现了中央对货币铸造权的集中统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对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有促进作用;五铢钱大量流通,使币制和币值保持长期相对稳定,并影响后世。(8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汉武帝时期币制改革的背景从材料一中的“原来铸造货币时通常实重不及其额,前后铸造的钱币大小、轻重亦不一致”和原来“郡国”掌握铸币权,严重影响中央集权的加强“以及”需要解决汉武帝时长期战争导致财政入不敷的问题“这三个角度进行解释即可。 (2)评价汉武帝统一货币的举措既要从经济角度评价,又要从政治角度评价。经济角度主要包括汉武帝统一货币在主观上是为了同地方豪强势力、分裂割据势力争夺财权,在客观上起到了对社会经济的重大的促进作用,并且使后来的币制和币值保持长期相对稳定。政治角度主要包括汉武帝统一货币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稳定国家的政局等等方面进行回答即可。本题是要运用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原理来解释这个问题,在学习中加强原理的学习是很重要的。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汉武帝时期币制改革?币制改革的背景、统一货币的举措(课标外)
本题难度:困难
4、综合题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我国古代几个历史时期城市状况示意图
 材料二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被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沿线导致较大的发展。 ——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 材料三 英国城市化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是一个突变的过程;不是以封建城镇为依托而发展起来的,而是在一些村庄和工矿区发展起来的。到了17—18世纪,形成了以乡村工商业为依托的中小城镇,这时期中小城镇大约已达到了700多个。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唐宋时期城市发展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新兴城市的特点和影响。(8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说明“英国城市化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是一个突变的过程”的理由。(2分)
参考答案: (1)特点:城市布局由相对固定到突破市坊界限,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出现夜市;(2分) 城市数量不断增加;(1分)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尤其是南方城市的经济地位逐渐提升。(1分) (2)特点: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近代工商业的推动;铁路等新式交通的影响;带有殖民 91ExAM.org地、半殖民地色彩。(4分) 影响:改变城市布局;成为列强商品、资本输出的基地;加剧自然经济的瓦解;引起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4分) (3)理由:新航路开辟后,英国积极开展殖民扩张和对外贸易,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工业革命的推动。(2分)
本题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图示信息的分析和提炼能力。据图中的一二福图可知,城市的外围从有边沿线条,到不规则的边沿线条;城市中心由规则的对称到不规则的对称图;图三和图四可以知道,数量在增加,南方增长更快;同时城市的政治功能在降低,经济功能在增加。 (2)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据材料“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可知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被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可知带有殖民地、半殖民地色彩;“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可知近代工商业的推动;“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沿线导致较大的发展”铁路等新式交通的影响。对于影响主要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方面。 (3)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资料的分析能力和所学知识的再现能力。据材料中的“不是以封建城镇为依托而发展起来的,而是在一些村庄和工矿区发展起来的。到了17—18世纪,形成了以乡村工商业为依托的中小城镇,这时期中小城镇大约已达到了700多个。”可知有工业革命的影响;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还有新航路和殖民扩张。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唐宋城市;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近代城市;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城市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清朝前期推行闭关政策的后果中不包括 ( ) A.抵制了西方工业品倾销 B.妨碍中外文化交流 C.禁绝了对外贸易活动 D.限制商业资本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