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屈原被楚王流放的主要原因是
A.反对君主专制
B.要求革新图强
C.主张抵抗秦军
D.《离骚》触怒权贵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屈原所处的时代是社会大变革的战国时期,奴隶社会正向封建社会过渡。A项明显超越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它只能产生在封建社会的末期,如黄宗羲等。B项则明显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屈原作为一个爱国的进步人物,正是由于其主张变革,触动了旧权贵的利益而遭不幸。联系到战国时代其他的变革者,如商鞅、吴起等人的悲惨结局,更能确定B项为正确选项。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蒙古军队攻陷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哈里发出城投降,被装入袋中,纵马踏死。历时500余年的阿拔斯朝阿拉伯帝国灭亡。蒙古军队在城中烧杀劫掠7日之久,80万居民几乎被屠杀殆尽,许多艺术珍品和建筑遭到毁灭,历史名城巴格达蒙受了一场空前的浩劫。
——《草原帝国》(法)格鲁塞
材料二:“中国的绘画和波斯的绘画彼此相识并交流。马可波罗得知了释迦牟尼,北京有了天主教总主教。”“从蒙古人传播文化这一点说,差不多和罗马人传播文化一样有利。对于世界的贡献只有好望角的发现和美洲的发现,才能够在这一点上与之相似。”
——《蒙古帝国史》(法)格鲁塞
(1)从文明交流的角度看,作者是如何评价蒙古的扩张的?你还能举出哪些事例来佐证作者的观点?(4分)(2)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矛盾吗?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1)作者认为蒙古人的扩张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中国的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就是在元朝传到欧洲。(2)不矛盾;因为两则材料从不同的侧面真实的反映了蒙古扩张的后果。
本题解析:材料一反映:蒙古军队的残酷性以及对文化艺术的破坏。材料二反映:高度评价蒙古人对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对于世界的贡献只有好望角的发现和美洲的发现,才能够在这一点上与之相似”)。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从明初废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明了
A.内阁和军机大臣职权渐重
B.内阁和六部职权加强
C.皇帝任人唯亲
D.专制皇权加强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明废丞相,把中央大权分给六部,六部尚书对皇帝直接负责,避免了丞相的专权,目的是加强皇权;清朝的军机处把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的职权合而为一,精简了行政办事手续,提高了效率,便于皇帝集权。故都是为了专制皇权的加强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20分)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又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1)文中哪些属于史料?文中哪些属于史料解释?文中哪些属于历史评价?﹙11分﹚
材料二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是围绕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而进行的。汉初,实行分封制,由于诸侯国势力的发展威胁了中央集权,从汉景帝到汉武帝逐步削弱诸侯国的势力,解除诸侯王军政大权。西汉后期,以道作为监察区,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北宋由文臣做地方官,地方军政、财政、司法、市场等权被分散。元朝通过宣政院加强对地方尤其是边疆的有效管辖,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 上面有三处是错误的,请指出并给予更正。﹙9分﹚
参考答案:(1)史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4分﹚史料解释:民贵君轻。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3分﹚?历史评价: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4分﹚
(2)①“汉初,实行分封制,”改为“实行郡国并行制”;(3分)②“西汉后期,以道作为监察区”改为“以州为监察区”;(3分)③“元朝通过宣政院加强”改为“元朝通过行省制度加强。(3分)
本题解析:(1)关键是理解概念:史料?是指关于记录历史的资料;史料解释?是指后人对历史资料的解释;历史评价:是指某人或者某类人对历史的一些看法等。所以,孟子的原话就是史料;对史料的解读就是史料解释;然后发表观点就是评价。(2)关键是理解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演变的史实。具体如下:
西周:分封制。
秦朝:废除分封制,全面实行郡县制。
汉朝:汉初:郡国并行制(结果: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背离)。汉武帝:采用推恩令削藩,设立刺史(监察地方)。东汉:州“刺史”改为“州牧”,转变为州、郡、县三级。
隋唐:1.道、州、县三级(道:监察区——行政实体)2.唐中后期:设立节度使(独立行政、财政、军事大权),出现藩镇割据局面。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①军事:收(抽)精兵,实禁军;②行政:文官知州,通判监督,州郡直属中央;③财政:设转运使,掌握地方财政。
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为了有效地控制地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以外,元朝在地方上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明清时期:明朝在地方上实行三司分权。改元朝的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俗称为“省”,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设立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地方监察和司法;设立都指挥使司,管理地方军政。三者统称三司,三司分立,相互牵制,各不统属,大权统归中央。清朝继承发展了明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在地方上设置18行省、5个将军辖区(盛京、吉林、黑龙江、伊犁、乌里雅苏台)、两国办事大臣辖区(西藏、青海),共25个省级行政区域和蒙古盟旗等
点评:本题要求考生不仅识记历史知识点,而且要掌握一定的史学研究的概念和原则。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司马迁称张骞首次出使西域为“凿空”,主要是由于?
A.张骞没有完成使命
B.西域不愿同西汉夹攻匈奴
C.了解到西域的历史地理与风俗人情
D.开辟了西汉同西域的交通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凿”即“开”,“空”即“通”,“ 凿空”即“开通”之意,即指首次开辟了中原与西域的交通。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