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在探讨了“中国计划经济的形式和变革”问题
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
材料:
许多人,“对苏联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据《东方杂志》(1933年)
“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据《申报月刊》(1933年)
“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据《独立评论》(1934年)
请回答:
(1)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题 “日人在山东及津沪等地,增设的工厂甚多,青岛德人之工厂全为日人所占。单就青岛及山东之日人工厂而论,为数已139 家,资本皆极雄厚”这段材料说明
[? ]
A .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取得在华设厂的特权
B.日本在一战期间形成暂时独占中国的局面
C.日本趁西方国家忙于一战而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D.日本在全面侵华战争期间大肆进行经济掠夺
3、选择题 中国无产阶级最早产生于
A.民资企业
B.外商企业
C.洋务企业
D.中外合资企业
4、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市化率基本情况(部分)

——摘编自中国城币化翠课题研究小组研究报告
材料二 在北京,每年都有300多万来自天南海北的农民工,和这个城市同在,与这个城市一起成长……在经济发达、进城务工青年最密集的珠江三角洲,进城务工青年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迭25“以上……据专家估计,农民工每年给城市经济创造1万亿——2万亿元人民币的GDP增量,并为农村增加5000亿——6000亿元人民币的收入……另据北京市统计局的测算,目前北京市农民工的劳动力贡献,在建筑业占83%,在批发零售业占49%,在制造业占29%。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
材料三 目前在中国4.8亿多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其中大专以上的只占到2.6%,初中及初中以下的仍占88%,从总体上看,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1994年转向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中,因素质太低而被遣返的占24.2%。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课题组
材料四 2010年春节刚过,珠三角企业出现了新一轮“民工荒”。长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同样面临着“民工荒”的困扰。3月10日上午9点30分,农业部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集体采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提问:现在很多媒体有这样一个报道,很多地方出现了“民工荒”,在我们的报道中,很多农民工也向我们反映,他们到城里找不到工作,您认为这样的矛盾怎样解决?
——人民网
材料五 日本工业经济腾飞过程中一段时间内出现了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现象。1961年,日本政府制定了《农业基本法》和《农业现代化资金筹措法》。规定在10年内要将农村中农户总数的60%转移到非农方面,同时计划由国家补贴利息,向农户提供长期低息贷款,促使农业现代化,改变原有的农业结构。20世纪80年代就普及了高中教育,使40%的农村适龄青年跨进了大学校园。同时,日本政府还在农村推行了一套职业训练制度,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摘自《农民日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阶段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历史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及农村劳动力自身存在的不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借鉴日本经验解决我国“民工荒”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清政府正式派官员和商人携物出洋赴宴,始自1876年美国费城举办的国际博览会。……大清国的展品“物件悉遵华式,专为手工制造,无一借助机器”。经评判,中国赛品“以丝、茶、瓷器、绸货、雕花瓷器、景泰器,在各国中推为第一”。
《清末商品赛会活动评述》
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洋务派开始在通商口岸创办了一些近代企业,如:1861年,中国第一个官办的军用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成立;1865年江南制造总局的成立;差不多同时,一些民用企业也相继成立。
材料三:中国洋务派从鸦片战争中以朦胧的非系统的形态,萌动着对域外文明的新知,洋务运动在创办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同时,积极的派遣留学生和创办新式学堂,1862年创立北京同文馆、1865年在福州创办船政学堂,均开有关教育之先河。
洋务派是域外城市文明的感知者,同时也扮演着清王朝的掘墓人。故有论者讽刺洋务派实质上是“种豆得瓜”。
请回答:
(1)材料一为我们研究19世纪70年代的中国经济提供了哪些重要信息?(2 分)
(2)材料二中“近代企业”的含义是什么?(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带有近代性质的企业为什么最早 在通商口岸出现?(4分)
(3)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洋务派是“种豆得瓜”?(6分)
(4)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为研究洋务运动确立了“守旧与创新”的主题,如何理解这一主题的含义?(4分)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