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甘地和孙中山都对本国历史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
材料一?甘地认为,非暴力抵抗是印度争取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的唯一正确方法;同时,他认为非暴力抵抗并不意味着对外国统治和罪恶的屈服。他写道:“我深信假如只有在怯懦和暴力两者之间加以选择时,我将永远选择暴力……我宁愿要印度采用暴力来保护自己的荣誉,不愿向英国卑躬屈膝,含垢忍辱地听人家侮辱,失去自己的荣誉。可是我认为非暴力比暴力要高明的多。”“因此我并不是因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
——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
材料二?吾人当此民族、民权革命成功之时,若不思患预防,等资本家出现,其压制手段恐怕比专制君主还要甚些,那时杀人流血去争,岂不重罹其祸么!……如有一工厂,佣工数百人。人可生二百元之利,而工资所得不过五元,养家糊口,犹恐不足,以此不平,遂激为罢工之事,……国家一切大实业,如铁道、电气、水道等事务皆归国有,不使一私人独享其利。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的演说《为国利民福而努力奋斗》
材料三?实业之范围甚广,农工商矿,繁然待举,而不能偏废者,指不胜屈。然负之而可举者,其作始为资本,助之而必行者,其归结为交通。……苟无铁道,转运无术,而工商皆废,复何实业之可图?故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国家之贫富,可以铁道之多寡定之,地方之苦乐,可以铁道之远近计之。
——1912年6月22日孙中山与《民立报》记者的谈话
(1)依据材料一,甘地选择非暴力主义的理由是什么?实际原因又是什么?(7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这一时期孙中山的主要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对孙中山的上述认识和活动进行评价。(8分)
参考答案:
(1)非暴力比暴力高明得多;认识到印度力量。(3分)印度经济落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与英国相比经济军事实力悬殊;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以至民族起义遭到失败。(4分)
(2)活动:致力于宣传实现民生主义(或社会革命);呼吁优先发展交通业,修筑铁路。(4分)
评价:注意吸取欧美国家的教训,重视民生问题;体现了追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理想;错误地认为民族、民权革命已经成功,民生设想基本停留于演讲和规划层面,实际进展不大,在当时的中国难以真正实现等。(4分,答出一点给2分,其他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1)从材料“可是我认为非暴力比暴力要高明的多”、“非暴力抵抗是印度争取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的唯一正确方法”等可以看出甘地的奉行非暴力的理由。其主要原因要结合所学只是进行回答,印度资本主义发展落后,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无力也不敢用战争的方式达到目标。(2)从材料“国家一切大实业,如铁道、电气、水道等事务皆归国有,不使一私人独享其利”、“其作始为资本,助之而必行者,其归结为交通”可以看出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的主要的思想及行动。对于孙中山辛亥革命后的行动,需要具体的分析。一方面要认识到孙中山已经认识到民众的幸福、国家的富强是最求的目标,但是其错误的认为革命已经成功,显示出孙中山思想认识的局限性。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从实力上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 杨,却被孙文几个口号叫跨了……”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清政府放松了思想控制
B.洪秀全不注意斗争策略
C.革命成功靠的是舆论宣传
D.孙中山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中山不死,国共求同”是北大学生欢迎连战时打出的标语。孙中山为国共“求同”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是(?)
A.领导进行北伐,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B.召开国民党一大,把共产党改造成了国民党
C.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D.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迫使袁世凯下台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甘地在一次演说中说:“我们在经济和工业生活中严重地背离了经济自给自足。假如我们不曾引进外国的产品,那么今天,印度将满地流淌着牛奶和蜂蜜。……西方民众正在唯物(物质)主义这个魔鬼和怪物的铁蹄下呻吟。”基于这种认识,甘地
A.组织了“食盐进军”
B.提出“回到纺车去”
C.提出印度自治的目标
D.号召民众进行绝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根据材料,甘地认为印度的经济违背了自给自足的原则,要求抵制外国商品。为此,甘地把纺车当做印度摆脱对英国纺织业依赖的工具,提出“回到纺车去”的主张。故选B。
点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使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反映了印度人民要求独立的愿望,促进了印度人民的团结,为印度的独立奠定了基础。同时,“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把民族运动局限于非暴力的框架内,影响了民族运动的进一步发展,这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的动摇性和妥协性。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前后,李鸿章在信函中多次论及对日本的认识:“日本……惟诸侯擅权,有似列国纷争。近撤各藩回京,实无图我之心。”“该国向非中国属国,究之距中国近而西国远,笼络之或为我用,拒绝之则必为我仇。”“日本……精通中华文字,其甲兵较东岛各国差强。宜先通好,勿使西人倚为外府。”“今诚中外上下戮力同心,于储才、裕饷、选将、练兵、制器、造船之道,一一讲求,如越王勾践之卧薪尝胆,诸葛武侯之广益集思。一面则泰西诸国可交者,隐与联络,结为外援,俟一二十年后确有把握,然后举一最无礼之国,揭其罪状,布告同盟,用全力而挞伐之。”?
——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
材料二?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十一月初二日,李鸿章上奏朝廷,详细阐述了他对日本的新认识,奏云:“目前惟防日本为尤急,询属老成远见。该国近年改变旧制……每为识者所讥,然如改习西洋兵法、仿造铁路火车、添置电报、煤铁矿,于国计民生不无利益;并多派学生赴西国学习器艺,多借洋债,与英人暗结党援,其势日张,其志不小,故敢称雄东土,藐视中国,有窥犯台湾之举。泰西虽强,尚在七万里以外,日本则近在户闼,伺我虚实,诚为中国永远大患。今虽勉强就范,而其深心积虑,觊觎我物产人民之丰盛,冀悻我兵船利器之未齐。将来稍予间隙,恐仍狡焉思逞,是铁甲船、水炮台等项,诚不可不赶紧筹备。”
——《李文忠公全集》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同治年间前后期李鸿章对日本的认识发生的变化。(9分)
(2)简要评析李鸿章的上述认识。(6分)
参考答案:
(1)前期认为:①日本尚未真正对中国构成威胁;②中国应联合日本,以抵御西方列强入侵;③中国屏除积弱重新振作之后,再对藐视天朝的日本进行挞伐。(每点2分,共6分)
后期则明确提出了日本为中国真正的潜在威胁,请求清政府加强备战。(3分)
(2)认识:①前期李鸿章对日本的认识,带有天朝大国自大的色彩,未能真正体察到中日两国国运发展的趋势。②后期,李鸿章认识到日本对中国的严重威胁,有利于洋务运动的开展及中国海防的现代化。(每点3分,共6分)
本题解析:第⑴小题:该题考察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和对历史发展变化的归纳能力。根据材料一中“隐与联络,结为外援”等处可看出李鸿章认为日本尚未真正对中国构成威胁;②中国应联合日本,以抵御西方列强入侵;材料二中的“日本则近在户闼,伺我虚实,诚为中国永远大患”看出李鸿章明确提出了日本为中国真正的潜在威胁,请求清政府加强备战。
第⑵小题:该题考察学生对历史观点的评价能力。既然李鸿章对日本的认识前后发生了变化,那么学生在评价的时候也必须要分时段作答,具体认识有在:前期李鸿章对日本的认识,带有天朝大国自大的色彩,未能真正体察到中日两国国运发展的趋势。后期,李鸿章认识到日本对中国的严重威胁,有利于洋务运动的开展及中国海防的现代化。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