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建国初期,之所以以《共同纲领》作为新中国的施政方针,主要是因为
A.《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建成社会主义国家
B.《共同纲领》的内容都是正确的
C.《共同纲领》在当时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
D.《共同纲领》是在新政协会议上通过的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因为第一届全国人大尚未召开,所以新政协所制定的《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l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制定1954年宪法,《共同纲领》不再代行宪法职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权,故此题应选C项
点评:此题为因果型选择题。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目的或结果等。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首先要正确理解常用概念的含义及其区别与联系,从性质、作用、方向层次等方面来把握和理解这些概念,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题干与备选项之间谁是因,谁是果,并与教材知识进行联系,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的不同之外。其次要根据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日知录》的这段文字抨击的是? (? )
A.先秦儒学
B.魏晋玄学
C.隋唐佛学
D.宋明理学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顾炎武的思想主要特色却是经世致用,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真知,与材料“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相符合。他重视对社会实际的了解,强调经世致用。作表作是《天下郡国利病书》。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一行乘坐的“空军一号”专机准时降落在北京东郊机场。中外记者早已等候多时,无数镜头都在静候着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当两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时,周恩来意味深长地说:“你的手伸过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在这里,周恩来总理所说的“最辽阔海洋”的真实含义是
A.太平洋的宽阔无涯
B.中美两国的悠久文明
C.中美20多年的敌对状态
D.中美同为疆域辽阔的大国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题目所说的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史实。周恩来总理所说的“你的手伸过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这句话,还有半句:“我们25年没有交往了!”说明:总理在这里所说“最辽阔海洋”的真实含义是中美终于结束了20多年的敌对状态,开启了中美关系发展的新篇章。正确答案C。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古文尚书》。)“民为君之本。”
——《谷梁传》
材料二?“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无危者也。”?
——(《荀子》
“民乏财用,不亡何待?”?
——《国语》
材料三?“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孟子》
材料四 (执政者须)“言必信,行必果。”?
——《荀子》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
材料五?顾炎武推崇议论朝政的风气,要求以强大的社会舆论来监督制约当权者,以“众治”代替“独治”。黄宗羲进一步提出用“天下之法”取代“桎梏天下人之手足的”的“一家之法”,以约束帝王的“人治”。
——岳麓版《文化发展历程》
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思想理念?根据材料二、三、四简述该理念的内容。这一理念有何现实意义? (9分)
(2)上述理念在明清时期被进步思想家继承并发展,试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并作简要评价。(6分)
参考答案:
(1)理念:“以民为本”(或民本思想),民众是立国的根本。(3分)内容:关心民众的疾苦;不要过度掠夺民众;根据民意任用贤人;取信于民。(5分)意义: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1分)
(2)如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其中最主要的观念是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这些思想实际上是对先秦“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强烈冲击,并给后世以深刻启迪。(6分)
本题解析:(1)概述材料一的内容,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或“民本理念”;结合材料二、三、四的内容可以得出结论:即材料二主张不要过度掠夺民主,即 “轻徭薄赋”;材料三,根据民意使用贤人;材料四,取信于民;“民本”理念的现实含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①有助于加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②解决“民生”问题;③大力发展生产力以满足群众需求。(2)本题属于开放式试题,要求学生结合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的主张找出他们当中的“民本”思想内涵,并作出简要评析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民本”思想的理解。解题时一要准确地解读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二是要联系教材中的“儒学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加以验证。就“民本”思想的内容而言,它有多种表现,材料二、三、四即是代表,同时也对解决中国目前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民生问题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请回答:
(1)材料一对于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2分)
(2)材料二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4分)对于西汉王朝统治有何意义?(2分)
(3)材料四作者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2分)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2分)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4分)
参考答案:(1)认为儒学有助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或对维护君臣、长幼秩序方面有可取之处)。(2分)
(2)“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统一是政治统一的前提;(4分)巩固国家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2分)
(3)批判君主专制,藐视君主权威,限制君主权力。(2分)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或资本主义萌芽)。(2分)
(4)春秋战国——儒家学派产生;西汉武帝——儒学成为正统;宋明——儒学发展为理学;明清——儒学正统受到冲击,但仍为主流。(任答三点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