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宋)程颢(《河南程氏遗书》卷五)
材料二: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做元首;一旦亡了国,象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斯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这等亡国的君主,好象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
材料三:“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分析指出,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
(2)依据材料三分析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3)综合以上分析,指出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1)革命前认为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革命后破除了对皇帝的迷信。
(2)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励着人们探究救国的新道路,这正是五四运动的产生的思想基础。
(3)推翻了中国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本题解析:
第(1)问关键是理解材料,材料一认为君主的地位是天定的,不可改变,神化了皇帝。材料二中中则改变了看法,认为“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如结合材料三组织答案会更容易。第(2)问应注意材料中所说的“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第(3)问回答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要把材料与教材相结合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分析突破。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太平天国龙凤殿有一副对联:“虎贲三千,直扫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此联充分说明
①太平天国的政治理想是统一中国,实现民主
②太平天国领袖存在封建意识
③太平天国希望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太平盛世
④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封建反侵略的性质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此联含义:上联表明太平天国希望推翻清朝统治,下联“龙飞九五”体现了对皇权的追求,②③符合;实现民主不符合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实际,排除①,而对联中体现不出反侵略的内容,故④不正确。,
点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高考的考查主要集中在:(1)从现代化史观的角度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其地位已经大大降低,因此,近几年高考试题开始辩证地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很多高考试题重点考查其存在的问题;(2)太平天国运动期间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感言列强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态度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很多高考要求学生认识西方列强对太平天国运动态度变化的真实目的。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诗言志,史铸诗。诗人毛泽东以其气势磅礴的诗篇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下列诗句,按其所对应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的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②“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③“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④“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A.④①②③
B.②①④③
C.①②③④
D.③②①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①是指1937年面对日本侵华,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②是指1934——1936年长征期间;③是指1927年领导秋收起义;④是指1949年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解放全中国,因此选D。
点评:组合型选择题指将同一类的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的选择题,通常将题干中列出4个或4个以上的历史事物,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组成若干选项,然后将序号组合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组合型选择题主要有3种形式:1)双序式。即试题有2个正确的序号。2)三序式。即试题有三个正确的序号。3)不定式。即试题正确的序号不定。命题有以下可能:1)小切口型。将同一历史时期或同一历史事件影响下的知识进行归类组合,此类题的跨度不大,但分析深,角度广,考查分析理解能力。2)大跨度型。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知识进行归类,此类题分析程度不深,但时间、空间跨度大,主要考查归纳和比较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徐州李长官李宗仁并转所属各司令、各军团长、各军、师长:查第二期抗战开始以及我备战区本运动战、游击战相配合积小胜为大胜之最高原则,以攻为守指导作战,屡遏凶焰,挫被顽敌,士气振奋精神日旺,台庄胜利足为表征。……本委员长决本信赏必罚用达民族复兴之目的。望各勉之。”材料表示蒋介石认识到
A.中国的对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
B.采用运动战与游击战相结合的方式
C.民心团结的重要性
D.开辟敌后战场为抗战主战场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从材料中“游击战相配合积小胜为大胜之最高原则,以攻为守指导作战,屡遏凶焰,挫被顽敌,士气振奋精神日旺,台庄胜利足为表征。”可见,蒋介石认可游击战和运动战。并且认为坚持游击战和运动战可以实现民族的复兴,A、C、D三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故选B项
点评:此类题目是材料解析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答时,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抓住关键词,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读懂材料是解答本题型的关键。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纪录片《一寸河山一寸血》中关于某次会战的解说词:“这些人用他们的生命粉碎了日军三月亡华的狂言,……用他们的鲜血改写了中国军人的形象,……更重要的是他们扭转了日本……侵华策略”。这次会战
①贯彻了全面抗战路线?②体现了中国军人视死如归的精神
③打乱了日本侵略者的战略部署?④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这些人用他们的生命粉碎了日军三月亡华的狂言”可知是指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体现了国民党军队的英勇抗战,因此②③理解正确;①表述错误,全面抗战路线是指中国共产党强调依靠人民抗战,而国民党主要贯彻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强调依靠政府和军队抗战;④表述错误,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是指1938年10月日军占领武汉、广州后,难以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故 B项正确,A、C、D项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