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历史高频试题、高中历史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古代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主要经济政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文学成就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罗马法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智者学派 苏格拉底
近代史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两次工业革命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共产党宣言》 巴黎公社 近代科学技术 经典力学 生物进化论 改良蒸汽机 电气技术的应用 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两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国共政权的对峙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 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新思想的萌发 维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民主义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
现代史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 相对论与量子论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大众传媒的发展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教育事业的发展
选修部分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梭伦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欧洲的宗教改革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 洛克 卢梭 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殊死搏斗 大抗议书 内战 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 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法国大革命 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人民群众要求民主的斗争 宪章运动 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 抗日战争胜利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非战公约 国际联盟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 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中东战争 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 海湾战争 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历史杰出人物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秦始皇 唐太宗 康熙帝 东西方的先哲 孔子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克伦威尔 华盛顿 拿破仑 “亚洲觉醒”的先驱 孙中山 甘地 凯末尔 无产阶级革命家 马克思、恩格斯 列宁 毛泽东、邓小平 杰出的科学家 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 牛顿、爱因斯坦 探索历史的奥秘 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人类起源之谜 三星堆遗址 玛雅文明的发现 玛雅文明的历史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 金字塔和拉美西斯二世遗迹 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 罗马的古建筑遗址群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佛罗伦萨 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 秦始皇陵兵马俑 万里长城 北京明清故宫、颐和园和皇家陵寝 山西平遥古城与安徽古村落 昆曲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塞内加尔的戈雷岛 奥斯威辛集中营 其他

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7-27 19:21:0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宋)程颢(《河南程氏遗书》卷五)
材料二: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做元首;一旦亡了国,象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斯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这等亡国的君主,好象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
材料三:“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分析指出,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
(2)依据材料三分析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3)综合以上分析,指出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1)革命前认为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革命后破除了对皇帝的迷信。
(2)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励着人们探究救国的新道路,这正是五四运动的产生的思想基础。
(3)推翻了中国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本题解析:
第(1)问关键是理解材料,材料一认为君主的地位是天定的,不可改变,神化了皇帝。材料二中中则改变了看法,认为“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如结合材料三组织答案会更容易。第(2)问应注意材料中所说的“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第(3)问回答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要把材料与教材相结合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分析突破。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太平天国龙凤殿有一副对联:“虎贲三千,直扫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此联充分说明
①太平天国的政治理想是统一中国,实现民主
②太平天国领袖存在封建意识
③太平天国希望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太平盛世
④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封建反侵略的性质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此联含义:上联表明太平天国希望推翻清朝统治,下联“龙飞九五”体现了对皇权的追求,②③符合;实现民主不符合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实际,排除①,而对联中体现不出反侵略的内容,故④不正确。,
点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高考的考查主要集中在:(1)从现代化史观的角度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其地位已经大大降低,因此,近几年高考试题开始辩证地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很多高考试题重点考查其存在的问题;(2)太平天国运动期间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感言列强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态度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很多高考要求学生认识西方列强对太平天国运动态度变化的真实目的。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诗言志,史铸诗。诗人毛泽东以其气势磅礴的诗篇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下列诗句,按其所对应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的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②“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③“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④“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A.④①②③
B.②①④③
C.①②③④
D.③②①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①是指1937年面对日本侵华,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②是指1934——1936年长征期间;③是指1927年领导秋收起义;④是指1949年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解放全中国,因此选D。
点评:组合型选择题指将同一类的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的选择题,通常将题干中列出4个或4个以上的历史事物,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组成若干选项,然后将序号组合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组合型选择题主要有3种形式:1)双序式。即试题有2个正确的序号。2)三序式。即试题有三个正确的序号。3)不定式。即试题正确的序号不定。命题有以下可能:1)小切口型。将同一历史时期或同一历史事件影响下的知识进行归类组合,此类题的跨度不大,但分析深,角度广,考查分析理解能力。2)大跨度型。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知识进行归类,此类题分析程度不深,但时间、空间跨度大,主要考查归纳和比较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徐州李长官李宗仁并转所属各司令、各军团长、各军、师长:查第二期抗战开始以及我备战区本运动战、游击战相配合积小胜为大胜之最高原则,以攻为守指导作战,屡遏凶焰,挫被顽敌,士气振奋精神日旺,台庄胜利足为表征。……本委员长决本信赏必罚用达民族复兴之目的。望各勉之。”材料表示蒋介石认识到
A.中国的对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
B.采用运动战与游击战相结合的方式
C.民心团结的重要性
D.开辟敌后战场为抗战主战场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从材料中“游击战相配合积小胜为大胜之最高原则,以攻为守指导作战,屡遏凶焰,挫被顽敌,士气振奋精神日旺,台庄胜利足为表征。”可见,蒋介石认可游击战和运动战。并且认为坚持游击战和运动战可以实现民族的复兴,A、C、D三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故选B项
点评:此类题目是材料解析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答时,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抓住关键词,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读懂材料是解答本题型的关键。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纪录片《一寸河山一寸血》中关于某次会战的解说词:“这些人用他们的生命粉碎了日军三月亡华的狂言,……用他们的鲜血改写了中国军人的形象,……更重要的是他们扭转了日本……侵华策略”。这次会战
①贯彻了全面抗战路线?②体现了中国军人视死如归的精神
③打乱了日本侵略者的战略部署?④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这些人用他们的生命粉碎了日军三月亡华的狂言”可知是指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体现了国民党军队的英勇抗战,因此②③理解正确;①表述错误,全面抗战路线是指中国共产党强调依靠人民抗战,而国民党主要贯彻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强调依靠政府和军队抗战;④表述错误,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是指1938年10月日军占领武汉、广州后,难以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故 B项正确,A、C、D项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中国传统文化..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