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亚东开化中国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秀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中华民国国歌》(1912年)
材料二?“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揖美追欧,旧邦新造”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孙中山在捍卫“民国荣光”的过程中有何重大理论创新?(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有什么特点?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是什么?(4分)
材料三 民国建立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进入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其中,仅1927年到1936年,中国的工业增长率达8%以上;GDP飞速增长,9%的增长速度是同期日本的三倍。当局在农田水利、电力、矿业资源开发、化学工业、重工业的振兴等等,几乎每项对国家进步有关的事都在马不停蹄地齐头并进中。在1926—1937年,政府从扫除文盲的识字运动做起,到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教育体制终于搭成了一个完整的建构。
――摘自《星岛环球网》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27年到1936年经济迅速增长的原因有哪些?(6分)
材料四 辛亥革命除了在长江流域几个大城市轰轰烈烈的开展外,在其它地区的城市要缓慢得多。……可以这样认为,辛亥革命走向没有从南方推进到北方,没有从长江流域推进到全国。再者,没有从城市推进到农村。形成革命运动沿海、沿江城市先进,内地和边疆城市落后,南方城市先进,北方城市落后,先进的城市成为革命的舞台,落后的城市成为反革命的基地。
——田玄《中国城市现代化动向的不平衡与辛亥革命的走向》
材料五 浙江很多城市与中国其他城市的路名相同,如椒江与厦门的中山路,杭州与上海的民生路等。
(4)根据材料四五,如何看待辛亥革命?(6分)
参考答案:
(1)体现:倡导民主共和(或倡导三民主义);(1分)推翻中国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中华民国(或:成立南京临时政府);(1分)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分)鼓励民族工业发展(1分)理论贡献:提出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2分)
(2)特点: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独立解放紧密结合。(2分)原因: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2分)
(3)政府的支持;教育的进步;国家的基本统一;货币统一、关税自主(或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涨)等。(三点即可,6分)
(4)从当时来看,辛亥革命的发展范围有限,地域、城乡严重不平衡性;对随后国内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不同的影响;从长期来看,在民生、文化、观念等各方面产生深远影响。(6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后的民主政治、民族工业的发展及其局限性等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并从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答题的能力。第(1)题的第一小问可从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在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举措作答;第二小问注意设问的要求“民国”“理论创新”,很显然这应为新三民主义的内容。第(2)题的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作答;第二小问可从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角度作答。第(3)题注意设问中的时间“1927年到1936年”,结合所学可知这应为民族工业的第三次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其原因即可。第(4)题可根据材料四中的信息“辛亥革命除了……外,在其他地区……缓慢”“形成……基地”和材料五中的信息“中山路”“民生路”作答。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928年6月,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说:“(湘赣)边界的红旗子,业已打了一年,……渐渐引起了附近省份工农士兵群众的希望。”文中的“红旗子”是指
A.南京临时政府
B.工农苏维埃政府
C.南京国民政府
D.陕甘宁边区政府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列岛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引发三国干涉还辽
B.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C.便利了日本向中国东北扩张
D.列强展开资本输出的激烈竞争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此后,帝国主义各国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中英《天津条约》规定:“长江一带各口,英商船只俱可通商;唯现在长江中、下游均有‘贼匪’,俟地方平靖,准将至汉口溯流至海各地,选择不逾三口,准为英船进出货物通商之区。”这一条款对中国近代政局的主要影响是
A.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中上游地区
B.义和团反帝运动爆发
C.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农民革命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受到打击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清政府允许西方列强商船进入长江流域通行,此举可以争取列强的扶持,两者联合便可共同对付天平天国革命势力,所以C项最符合题意,A项开始于中日甲午战争之后, B D两项均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此时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进行之中。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勿忘历史(12分)
材料一?对于日本战败的真正原因,当事者和历史学家们意见不一。负责进行战略轰炸的人断言,即使没有原子弹,日本在1945年底也就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出人意料地得到负责中国境内空中作战的陈纳德将军的支持。他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到来。但是有两个不变和压倒一切的因素早已注定了日本的命运:首先是日本经济上的弱点——它的经济潜力只及美国的15%……但是美国人——这是第二个决定性因素——出色地动员和发挥了自己的力量。
——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
材料二? 2013年3月9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会,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就日本《朝日新闻》记者提问中日在钓鱼岛问题时说: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是发展中日关系的重要基础。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受害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事实反复证明,只有尊重历史才能赢得未来;日本只有正视和深刻反省历史,才能搞好同亚洲邻国的关系。
问题:
(1)依据材料一概括作者的主要论点,你又是如何认识日本战败的原因。(5分)
(2)简述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应该“尊重历史”的历史依据(7分)
参考答案:
(1)论点:战局不利于日本,(1分)加上美国投放原子弹和美国力量的强大;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日本经济的弱点。(答到2点即得2分)认识:应综合分析。日本发动战争的非正义性,中国人民全民族的抗战并付出巨大的牺牲为打败日本侵略者起到决定性作用。(2分)
(2)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这是已经举世公认。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后签订的马关条约,日本窃取了中国钓鱼岛。二战日本战败后,根据《开罗宣言》等条约,日本必须归还非法占据的中国领土。但是由于冷战的需要,美国把钓鱼岛私相授受给了日本。这些历史事实不容歪曲。(叙述性表述,较完整即得6-7分;叙述性表述,不够完整即得4-5分;列举知识点即得1-3分)
本题解析:
(1)依据材料一“...负责进行战略轰炸的人断言,即使没有原子弹,日本在1945年底也就完全被摧毁了...而且只要有海军优势就足以获胜...红军参战是决定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首先是日本经济上的弱点...但是美国...出色地动员和发挥了自己的力量。”即可概括作者的主要论点。认识日本战败的原因可以借鉴材料的观点但要从全面、客观的角度去分析,或者补充性的认识。
(2)说明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应该“尊重历史”的历史依据实际上是要求证明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结合相关知识点,主要是《马关条约》、《开罗宣言》等条约可以证明其法律性,由于冷战的需要,美国把钓鱼岛私相授受给了日本可以证明其事实性。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