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收割队和征粮队征集的一切粮食,应按下列基础进行分配:首先,自然分配必需数量的粮食,以满足当地居民最贫苦阶层对粮食的需求,其余粮食立即无条件地送给粮食的收集中心。
材料二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负担的国家义务,交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可以用来交换工业品和农产品。——以上选自《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粮食税是从极度贫困、经济破坏和战争所迫使采取的特殊“战时共产主义”到进行正常的社会主义产品交换的一种过渡形式。而正常的社会主义产品交换,又是以带有小农在居民中占优势造成的特点和社会主义进到共产主义的一种过渡形式。
材料四既然无产阶级紧紧掌握着政权,紧紧掌握着运输业和大工业,这里也就没有什么使无产阶级可怕的地方。
——以上引自列宁《论粮食税》
请回答:
(1)材料一采取了什么措施?根据材料三说明其实施的历史原因。
(2)为解决材料一措施实施后带来的问题,材料二又提出了什么措施?
(3)有人认为从材料一的措施转向材料二的措施会导致资本主义复辟,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4)上述措施的转变,体现了俄国无产阶级遵循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哪些原则?
参考答案: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进社会主义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②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国家资本主义。③不正确。因为,由商品交换(以物易物)退到私人买卖,发展了商品生产,为建立社会主义奠定了经济基础。④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则(或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
本题解析:本题是具有历史与政治综合特点的材料解析题,主要训练学生阅读材、从材料中提出有效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主要抓住“征粮”、“与其余粮食……中心”,就可以推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由此联系教材说原因。第(2)抓住“交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可以用来交换工业品和农产品”,可以推出“新经济政策”。第(3)、(4)问解答的关键是坚持“生产力标准”。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A.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进行的最早
B.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C.只局限于农业领域
D.没有取得任何成效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在赫鲁晓夫农业改革失败的背景下进行的第二次改革,其改革以调整工业发展为中心,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最终也以失败而告终,因为勃列日涅夫改革也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所以A C 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史实特征,答案选B。
点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即斯大林模式阶段、赫鲁晓夫和勃烈日涅夫改革阶段及戈尔巴乔夫改革阶段。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也带来了苏联解体的巨大遗憾。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与败一直以来成为史学家争论的焦点,也成为高考无法回避的难点。建议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多收集此方面的材料深入思考,完成小论文的习作。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有同学在网上搜到某一历史事件的一组关键词,其中有“列宁”、“四月提纲”、“攻打冬宫”等。这一历史事件应该是
A.马克思主义诞生
B.巴黎公社革命
C.俄国二月革命
D.俄国十月革命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提供一组有关历史事件的关键词,意在考查学生对俄国1917年十月革命基本史实的掌握。解答本题关键在于抓住十月革命的突出特点。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导致下面表格中苏联国民生产的发展状况的原因有:
①僵化的斯大林模式阻碍经济发展;?②戈尔巴乔夫改革带来了巨大混乱;
③长期争霸不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④全国政局不稳,社会出现了动荡
年份
| 1981—1985年
| 1986—1988年
| 1989年
| 1990年
|
国民生产增长率
| 3.2%
| 2.8%
| 2.4%
| —4%
|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苏联在与美国争霸过程中,不是不重视科技的发展,而是将对科技的重视主要注重于军事科技的发展,属于③表述不准确。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苏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和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中国改革的相同之处在于
①全面发展国有经济?②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
③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干预经济?④将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解答本题可用列式法和排除法。将四个选项列成竖式后会发现每选项都有④,故④不予考虑。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经济;罗斯福新政是在不触动私有制的前提下政府利用国家力量对经济进行干预的政策;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中国改革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但是国家的宏观调控依然发挥巨大作用。由上述分析可知③正确。①说法错误,②不符合新经济政策。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