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2009年1月山东乳山市高三期末)110年前,主张变法维新的知识分子谭嗣同
奋笔疾书《有感》一诗——“世间万物抵春愁,合向苍昊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
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作者所哀伤的是
A.揭竿斩木的反抗风潮
B.瓜分豆剖的民族危机
C.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
D.泛滥成灾的鸦片贸易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变法维新的谭嗣同”“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提示是19世纪末中国的政治状况,是“瓜分豆剖的民族危机”。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在西欧有人将一体化进程形象地比喻为顶风骑自行车爬坡,越往上越吃力,必须奋力向前,稍一松弛便会倒下。下列不属于“顶风”的是
A.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差异
B.成员国之间的政治差异
C.国际经济贸易竞争激化
D.民族国家利己主义意识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顶风”的准确理解,即欧洲一体化的阻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欧盟成员国之间存在着经济的差异,国际经济贸易竞争的激化,还有民族国家的利己主义意识等的存在,阻碍了西欧的一体化进程,而西欧国家都属于资本主义国家,因此B的说是欧洲一体化的阻力不准确,故选B。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872年,有人作诗云:“见闻历历备于此,读之可惊复可喜。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此始。”诗中所提的“纸”是(?)
A.传单
B.信件
C.报纸
D.书籍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分析题干,意思是通过这种“纸”可了解时事,也可博通古今,这说明这种“纸”涵盖的内容广,时事性强,分析选项,只有报纸有这样的特点,答案C。
点评:此题较简单,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时注意题干1872年这样的时间提示。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召开后,全国各大报纸的报道中都有这样一段:“根据总监票人报告,有效票3040张,其中同意票3037张,反对票没有,弃权票3张。现在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已由本次会议通过。”据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①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诞生
③会议的召开推进了国家领导体制的改革
④会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A.①③④
B.②④
C.②③
D.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考查学生对基本史实的掌握,据所学知②错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③材料体现不了,④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在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上已经提出。故选D。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然施展霸权的理念,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这段文字出现在1970年美国总统外交政策咨文中,反映了美国?
A.强调两国意识形态的差异
B.采取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
C.仍然阻止中国回到联合国
D.愿意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不能……但是……”等关键信息可知,美国并没强调意识形态的差异,也没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而是愿意与中国改善关系,所以答案选D,而不选A、B。材料并没有提到阻止中国回到联合国,所以不选C。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