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935年5月27日,美国最高法院宣布《全国产业复兴法》无效。1936年1月6日,又判决《农业调整法》违反宪法。最高法院创立140年中,总共宣布废止的法律不过60种,但现在不过一年,最高法院竟一口气把罗斯福的新法取消了11种之多。这一现象说明
A.美国最高法院法官不须经过总统任命
B.美国最高法院的权力凌驾于总统之上
C.罗斯福新政在推行中受到重重阻力
D.罗斯福新政的推行没有缓解经济危机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罗斯福在推行新政的过程中受到各种阻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最高法院法官是由总统任命的;美国实行分权制衡,司法权和行政权相互制约;罗斯福新政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所以答案选C。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美国1787年先锋堪称本国历史发展的里程碑。我们不能发现它们都
A.反映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结果 
B.深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C.体现了古代文明向近代文明的演进
D.使本国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640 年英国新议会提出了限制王权的要求,这种要求的实质是
A.资产阶级在维护自身利益
B.城乡人民要求削弱国王权力
C.资产阶级要求掌握国家政权
D.新贵族希望分享政治权力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此题解答可首先排除 B、D 两项。A、C 都反映了限制王权要求的实质,但 C 项则更具本质意义即掌握了国家政权,其利益自然也就得到了维护。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30分)近代以来崛起的大国中,德国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国家,有过辉煌,也有过失败;有过深刻的教训,也有宝贵的经验。其崛起的顽强、进取和反思精神令人感佩。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普鲁士19世纪60、70年代的胜利,为1918年和1945年的失败打下了基础。
——汉斯·科恩《历史评价》
材料二: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较好地兼顾了“效率”和’‘公平”两大困扰人类发展的难题,它同其他各种因素一起,推动联邦德国经济较快地发展。从1951年到1971年,联邦德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5倍多,平均每年增长6.1%。在西方发达国家中仅次于日本。其中50年代经济发展呈现飞跃状态,年平均增长率达7.2%—8.8%,被国内外誉为“经济奇迹”。
——余伟民、郑寅达《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
材料三: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
——钱乘旦《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
请回答:
(1)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胜利”与“失败的基础”的主要表现。(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联邦德国的经济态势。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为何能“较好地兼顾了‘效率’和‘公平’”。(10分)
(3)结合材料三,概述二战结束至20世纪70年代联邦德国在“修补资本主义”和“修正民族国家”方面的努力。并说说这些修正对欧洲局势的影响。(12分)
参考答案:
(1)“胜利”表现:完成德国的统一并颁布《德意志宪法》,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答迈入资本主义时期得1分)(4分);兴起第二次工业革命,成为欧洲工业强国。(2分,答新能源的广泛利用和新机器的大量创制,经济结构升级也可得2分)“失败的基础”表现:保留了军事专制制度 (2分。答封建专制主义、军国主义浓厚、君主专制或容克、贵族占主导都给2分)。
(2)态势:德国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并成为西欧经济的“火车头”。(4分)较好兼顾的原因:让市场充分发挥调节作用;限制垄断行为,保护竞争秩序;实行稳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或:用收入调节政策来实现相对的社会公平)。(6分)
(3)在“修补资本主义”方面:从战后初期实行以行政控制为特征的中央统制经济,到五十年代后建立了介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的“社会市场经济”。(4分)
在“修正民族国家”方面:实现与法国等国的和解;(2分)与欧洲国家合作,建立欧洲共同体(2分,答建立欧洲煤钢、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为欧洲共同体,同样给2分。答欧盟不给分)。影响:推动了欧洲的一体化;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促进了欧洲经济的恢复发展。(4分,任答两点得4分)
本题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基本史实的再认和好再现能力。依据所学知德国在19世纪60—70年代完成统一,并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从而为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这是其胜利的体现。但同时德国的二元制君主立宪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并且带有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这是其失败基础的体现。
(2)依据材料二中“从1951年到1971年,联邦德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5倍多,平均每年增长6.1%。在西方发达国家中仅次于日本。其中50年代经济发展呈现飞跃状态,年平均增长率达7.2%—8.8%,被国内外誉为‘经济奇迹’”可概括归纳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联邦德国的经济态势是德国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并成为西欧经济的“火车头”。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是,自由竞争与政府控制并存、经济杠杆与政府引导并用、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并重。因而,也可以将这种模式称为“政府引导型市场经济”。在回答时结合自由竞争与政府控制来回答即可。
(3)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强调国家干预,在资本主义的修补上主要是实行以行政控制为特征的中央统制经济,到五十年代后建立了介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的“社会市场经济”。在“修正民族国家”方面可结合“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并结合所学可知主要是实现与法国等国的和解;与欧洲国家合作,建立欧洲共同体。欧洲的联合客观上推动了欧洲的一体化;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促进了欧洲经济的恢复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把爱国主义规定为一种认为这个目的首先会在我们是其成员的民族中得到实现,然后将所得的成就从这个民族传遍全人类的信念。像在《现时代的根本特点》中讲的,就是人类在自己的世俗生活中自由地、合乎理性地建立自己的一切关系。 “任何一个世界主义者都会借助于民族给他设置的限制,势必成为爱国主义者;任何一个在自己的民族中是极其有力、极其活跃的爱国主义者的人,也是极其活跃的世界公民,因为一切民族文明的最终目的都在于这种文明传遍全人类”,“这种需要加以培养的精神本身直接体现了对祖国的高度热爱,它把它的尘世生活理解为永恒的生活,把祖国理解为这种永恒生活的载体”;“从这种爱中自然会产生出保卫祖国的勇士和安分守法的公民”;这种“完整的人将在他的各方面都臻于完善,在内部变得圆满无缺,在外部变得十分干练,可以达到他在时间过程和永恒状态中的一切目的”;这样,“精神的本质就把我们完全摆脱一切压迫我们的苦难的解放事业同我们光复民族和振兴祖国的事业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了一起”。?摘自费希特——《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1807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费希特的思想观点,其主张产生的积极意义。(8分)
材料二:这部著作在亚洲也同样有两种相反的遭遇。在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家一直在歪曲和滥用这部著作,以至文部省把它编译于《关于时局之资料》中,免费颁发给全国文教部门,用以论证大和民族优越论。与此相反,自1915年费希特介绍到中国,在反对袁世凯这种丧权辱国的行径,以唤醒国人的民族意识。但费希特的这些演讲的真正传播,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的浴血抗战作出了自已的贡献。
摘自梁存秀论费希特——《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
(2)根据材料二,分析作者认为出现“两种相反的遭遇”的原因。(4分)
材料三:1924年二月,孙中三在演讲中说:“列强因为恐怕我们有了这种思想,所以便生出一种似是似非的道理,主张人类的眼光要远大,民族主义过于狭隘。今日中国的新青年,主张新文化,反对民族主义,就是被这种道理所诱惑,这种道理,不是受屈民族所讲的,必先要把我们民族、自由、平等恢复后,才配讲世界主义”。
(3)材料三与材料一观点相比,观点有何不同并说明理由?对此,孙中山提出了什么新主张?(5分)
材料四:20世纪末的世界在民族和民族主义问题上存在着两种相反的趋势。一种欧盟体现的对传统的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概念的超越。这也许是基于对欧共体成立的背景及早期情况的考察。
——摘自安东尼.D《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主主义》
材料五: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有深刻的国际背景,这个背景就是20世纪90年代苏东剧变,冷战的结束。在这时,民族主义蕴涵的捍卫本民族利益、争取本民族自决的核心价值取向很容易就迎合了发展中国家的政治需求,于是,民族主义呼之即出,成为统治的合法性依据和社会动员与控制的工具。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及其影响》
(4)依据材料四、五,结合所学知识,评述20世纪末期民族主义的形成和现实意义。(8分)
参考答案:(1)世界主义与爱国主义的统一;建立理性王国为宗旨的爱国主义;进行民族教育,培养公民的爱国主义;振兴祖国,光复民族。(4分 )
意义:促进德意志统一的实现,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形成;推动德国崛起,成为世界性的大国。(4分)
(2)日本:明治维新后制定称霸世界的大陆政策;以费希特的观点来论证大和民族优越论,为其扩张进行舆论准备。(2分)
中国:近代历史上遭到列强的侵略,特别是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以费希特的观点激励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2分)
(3)观点:不主张世界主义。(1分)
理由:世界主义是帝国主义为遏制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提出的;中国人民民族抗争的需要。(2分)
新主张:明确提出反帝主张,谋求中华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的独立和平等。(2分)
(4)两种民族主义思想的理解:欧盟代表的区域性民族主义,成因(如片面民族主义的反思、两极格局影响、欧洲一体化出现)、影响(加速了欧洲一体化,增强了整体实力和国际地位,推动区域经济性组织的构建等)。(4分)中国所代表的国家民族主义,成因(赶超现代化需要强有力的民族精神来凝聚民族力量,国家发展强化人们的民族认同等),影响(对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推动)(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