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26分)熊猫与传说中的龙一样,具有典型的“中国元素”,随着时代的发展,熊猫外交和熊猫的国际形象也在发生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1年,中华民国政府向美国赠送两只大熊猫,对其救济中国难民表示感谢,此举开创了近现代“熊猫外交”的政治性赠送模式。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赠送大熊猫统计表(1957—1982年)
时间
| 受赠国家
| 数量
|
1957—1959年
| 苏联
| 2只
|
1965—1980年
| 朝鲜
| 5只
|
1972年
| 美国
| 2只
|
1972—1982年
| 日本
| 4只
|
1973年
| 法国
| 2只
|
1974年
| 英国、联邦德国
| 各2只
|
1975年
| 墨西哥
| 2只
|
1978年
| 西班牙
| 2只
|
——《新世纪周刊》,2005.5
材料三:2007年,英国的《经济学人》封面刊出的是好莱坞电影《金刚》中金刚爬上帝国大厦的场景,那只大猩猩被换成了熊猫。它以征服世界的严肃姿态出现,投射出欧美精英团体对中国崛起的复杂心理。
(1)根据材料一,概述民国政府推行“熊猫外交”的国内背景和目的。(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熊猫外交”的特点,并概要分析原因?(12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从经济角度分析“中国崛起”的原因,并指出其对世界带来的影响。(10分)
参考答案:
(1)背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答出“抗日战争”“抗日战争进入艰难时期”亦给2分)
目的:感谢美国;争取美国乃至全世界对中国更多的同情和援助。(任答1点给2分)
(2)特点及原因:
特点一:政治性赠送。(2分)
原因:中国外交形势严峻,迫切需要改善外交环境。(2分,答“大熊猫保护意识不强”“重视与受赠国关系的改善,实行情重礼重的外交风格”等给1分)
特点二:以1972年为界,主要赠送对象由社会主义国家扩大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4分)
原因:前者,新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2分,只答“两极格局”“冷战”给1分)。后者,中国与日、美等逐渐实现关系正常化(国际社会出现与中国建交热潮、与西方关系缓和)(2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本小题总分为12分,每点2分。但考生只答出第二个特点并分析原因,最多只能给8分;如考生归纳“赠送给朝鲜最多熊猫”等其他特点,分析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3)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逐步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答“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给1分)。(总分6分,每点2分。考生笼统回答“改革开放”只给2分;只从改革或开放单个方面回答的,最多4分;只从国际环境这一外部有利条件回答的,只给2分。各个方面都有作答,但只简单罗列史实,每点1分,最多4分)
影响: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增加反霸(社会主义世界)力量;进一步冲击旧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加强多极化趋势;促进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4分,言之有理,每点2分,答“给欧美带来复杂心态”给1分)
本题解析:(1)第一小问背景抓住材料中的时间“1941年”即可归纳出抗日战争;第二小问目的,联系所学知识可概括出感谢美国,争取美国乃至全 世界对中国更多的同情和援助。
(2)观察表格里的时间和受赠国家,我们可以看出赠送大熊猫的国家在当时都是与我们关系较为密切或者是关系得到改善的国家,因此可得出特点之一是政治性赠送,原因结合表格时间和所学知识,可归纳出中国外交形势严峻,迫切需要改善外交环境;从表格里的时间和受赠国家还可以看出1972年以前受赠对象主要是苏联、朝鲜社会主义国家,1972年以后都是资本主义国家,因此可得出特点之二是以1972年为界,主要赠送对象由社会主义国家扩大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前者在于新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后者,中国与日、美等逐渐实现关系正常化。
(3)第一小问中国崛起的原因联系改革开放以来的史实进行分析,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逐步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等;第二小问影响可以从对中国、对世界两个角度思考,如提高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冲击旧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促进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推动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等。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938年国民政府电文称:查第二期抗战开始以及我备战区本运动战、游击战相配合积小胜为大胜之最高原则,以攻为守指导作战,屡遏凶焰,挫彼顽敌,士气振奋,精神日旺,台(儿)庄胜利足为表征。该电文表明
[? ]
A.正面战场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B.国民党军队的战略战术发生重大变化
C.八路军积极配合正面战场作战
D.中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945年10月10日由国共两党代表签署了一个重要协定。下列关于其签订的历史意义的认
识,不正确的是?
A.解决了国共两党之间存在的分歧
B.使中共在政治上处于主动
C.反映了人民要求和平、民主的愿望
D.为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创造了条件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据《大清律》规定:“凡化外人犯罪者,并依律拟断”。最早以条约文本形式打破这一规定的国家是(?)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俄国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实际考查学生对“领事裁判权”的理解能力,“领事裁判权”是指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这是一种治外法权。它的存在,形成对国家属地优越权的例外或侵犯。中英《南京条约》附件中最早规定了这一条款,从而打破了题干中《大清律例》的规定。BCD项都是在英国之后。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当历史学家谈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法西斯主义、黑人民权运动等史实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下列哪一概念? (? )
A.共和
B.社会保障
C.人权
D.君主立宪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首先排除A,黑人民权运动是争取黑人的民主权力,与共和没有关系,反法西斯主义是在反对法西斯极端主义,与B项社会保障和D项君主立宪都没有关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D项君主立宪没有关系,而它们共同涉及的主题是人权,答案为C。
点评:此题难度适中,出题者意图是考查学生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法西斯主义、黑人民权运动的认识和理解,考查的是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