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红旗飘,军号响……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红军“转移”的直接原因是
A.北伐失利
B.反“围剿”失败
C.日军侵华
D.西安事变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红军长征战略转移的直接原因就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无法在根据地立足下去,被迫转移。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党的策略路线,是在发动、团结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主要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与卖国贼蒋介石。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1935年12月25日)
材料2:按:在民族危机日趋严重、全国抗日浪潮不断高涨的形势下,1936年7月1—3日蒋介石在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上曾表示要“御侮救亡”。
对此,沈钩儒等人发表如下声明:
“蒋先生处全国最高统治地位,应该赶快设法,作抗日救亡的真正准备。真正的准备抗日,决不是所谓‘先安内后攘外’,而是联合各党各派,开放民众运动以共纾国难。”
——沈钧儒等《团结御悔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1936年7月15日)
材料3:目前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所以把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同等看待是错误的,“抗日反蒋”的口号,也是不适当的。在日本帝国主义继续进攻,全国民族革命运动继续发展的条件下,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其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我们的总方针应是逼蒋抗日。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1936年9月1日)
请回答:
(1)在材料1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把蒋介石看作当时的主要敌人之一?
(2)根据材料2(含按语)和3,说明中国共产党在1936年9月认为“抗日反蒋”的口号已经“不适当”的原因。
(3)参照材料2,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采取“逼蒋抗日”的方针。
(4)从1936年7月13日到卢沟桥事变前,蒋介石又有哪些不利于抗日的行动?
(5)中国共产党贯彻“逼蒋抗日”方针取得了什么成果?
(6)根据当时对蒋策略的调整,指出中国共产党制定政策时所依据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参考答案:
(1)因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对外采取不抵抗政策。对内镇压抗日爱国力量。
(2)因为蒋介石作出了“御侮救亡”的表示,中国共产党又认为在当时情况下“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
(3)蒋介石虽有抗日的表示,但他仍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镇压抗日力量,没有“真正的准备抗日”。
(4)制造“七君子事件”,到西安督战,进攻红军。
(5)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条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6)实事求是。
本题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知识记忆、概括知识要点、评价历史现象、文字表达等多种能力。要求将题中的材料与课本所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题目要求简要回答。第一问要求答出蒋介石当时所采取的反动政策,从而说明抗日和反蒋的统一性。第二问要求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第三问要求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第四问则要用课本中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第五问要求概括中共“逼蒋抗日”的活动及其结果。第六问则要求对中共政策变化所依据的思想路线加以评定,要做到言简意赅,一语中的。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当时,毛泽东每个月象征性地从国民政府那里领取5块钱的工资,周恩来也被国民政府授予中将军衔。这一时期应该是?
[? ]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一书指出:领土、人民、主权是构成国家的三要素;主权则是近代国家观念的核心,它包括对外捍卫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对内实现主权在民。以下口号体现了近代中国人国家观念日渐觉醒的是
①“外争主权,内惩国贼”②“打倒列强,除军阀”
③“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④“团结抗战,共赴国难”
[? ]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求与抗争,终于使苦难的中国望见曙光。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天朝田亩制度》封面?

材料2:“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林伯渠《荏苒三十年》
材料3: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作元首;一旦亡了国,象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这等亡国的君主,好象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
材料4:“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1)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天朝田亩制度》是“农业空想社会主义”,请你为这些历史学家寻找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理由。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了,试分析其失败的主客观原因。从中可以得到什么经验教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2,从文明史观和社会史观的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3分析指出,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材料4分析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以上分析,指出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理由:这个制度要在小农生产的基础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起平均一切社会财富,以求人人平等的社会,超越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违背了客观规律。是一种空想,无法实施。由于当时严峻的战争形势,也使它无法付诸实施。失败主观原因: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的领导人无法摆脱封建特权思想,不能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客观原因:反动势力强大,中外反对势力联合绞杀。教训:农民阶级缺乏先进理论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2)文明史观: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国,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社会史观:破除了封建习俗和观念,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重大变迁。(3)革命前认为皇帝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革命后破除了对皇帝的迷信。
(4)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励着人们探求救国的新道路,这正是五四运动产生的思想基础。
(5)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君主的奴仆,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