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促成国共第一次合作的主要因素是
①帝国主义共同支配中国局面 ②共产国际的倡议和帮助
③军阀混战,镇压革命 ④国共两党的革命实践的挫折与教训
[?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中日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
A.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的倾轧
B.军费不足、洋务派失误和朝廷猜忌
C.同僚倾轧、朝廷猜忌和洋务派失误
D.同僚倾轧、洋务派失误和军费不足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根据题干中的信息“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驳诘”,说明军费不足;“政府疑我跋扈”说明朝廷的猜忌;“台谏参我贪婪”,说明同僚的倾轧。所以答案为A。另外,题干没有涉及洋务派的失误,也可以使用排除法。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一面是现代中国人自觉的结果。一面是将来中国人自发的凭借。……第一件叫做民族精神的自觉,第二件叫做民主精神的自觉。
——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
材料二?辛亥革命不仅打响了推翻千年帝制的“第一枪”,迈出了民主共和的“第一步”,而且引发了诸多社会革新和移风易俗的“第一回”。
——马敏《三种视野拓展辛亥革命史研究》(《中国教育报》2011年10月10日)
材料三?张开沅认为:“应该了解孙中山辛亥革命之前的100年,特别是辛亥革命怎么来的,孙中山的纲领怎么来的,它都是有依据的。同时还要盘点辛亥革命后的100年。还要研究从现在开始,往后的一百年。”
——转引自马敏《三种视野拓展辛亥革命史研究》(《中国教育报》2011年10月10日)
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朝革命是如何打破部落政治局面的?秦汉时期又是如何打破贵族政治局面的?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是什么?(8分)
(2)据材料二,说明辛亥革命打响“第一枪”、迈出“第一步”,引发诸多“第一回”的具体成果。
(6分)
(3)材料三提供的辛亥革命史研究新视角是什么?(1分)
参考答案:(1)周朝:分封制。秦汉:郡县制、察举制。促进民族、民主精神的觉醒。(8分)
(2)“第一枪”:结束清朝统治,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第一步”:颁布《临时约法》,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第一回”:发布改称谓、废跪拜(剪发辫、易服饰、禁缠足和倡女权)等革除“旧染污俗”的政令等。(6分)
(3)突破短时段的“革命史框架”,进行贯通的长时段研究。(1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今中外政治制度的理解能力。(1)西周的政治制度是宗法分封制;汉代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打破了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梁启超认为的辛亥革命的意义可以从材料“第一件叫做民族精神的自觉,第二件叫做民主精神的自觉”处进行分析。(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分析的出第一枪指的是反对清王朝统治的第一枪,推翻了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创立了民国是指的第一步;由此引发的社会习俗的变革是指的“第一回”。(3)根据材料三可以看出作者主张研究历史应该从前后各个时间段分析,进行长时期研究。
点评: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推翻了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传播了民主共和的观念,颁布了约法。但是建立的新体制并没有很好地发展下去。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辛亥革命的背景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有人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50—60年代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的挑战,则可以暂缓一步。”为此当时的中国政府
A屈辱求和,签订《南京条约》? B与列强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C割地、赔款,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 D推行“新政”,实行“预备立宪”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汪伪政权建立于?年。
参考答案:汪伪政权建立于? 1940?年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事件,在抗战进入到相持阶段以来,日军侵华方针的改变,集中对国民党实行的是政治诱降,结果是在1940年建立了亲日的汪伪政权,据此填写题目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