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天下已平,(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
工商杂色之流,假令术逾侪类(同辈之人)……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旧唐书》
古者官民一家也,农商一事也……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
——[宋]陈亮《龙川集》
士之子恒为士,商之子恒为商。严氏之先,则士商相杂,(严)舜工又一人而兼之者也,然吾为舜工计,宜专力于商,而戒子孙勿为士。盖今之世,士之贱也,甚矣!
——[清]归玄恭《归庄集》
请回答:
评述中国古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略”。(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到北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的“阶段”主要是指?
[? ]
A.商业活动不再严格限制在“市”里
B.由政治中心向经济中心转移
C.出现了一批工商业城市
D.城市向南方发展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下列各项中,属于宋朝经济发展新变化的是(?)
A.棉花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
B.出现了区域性商人群体
C.出现以工商业为主的城市
D.有些地区开始用纸币交易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棉花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是在明朝时期;区域性商人群体出现在明清时期;出现以工商业为主的城市是明朝中后期;故ABC错误;故本题选择D项。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盛泽镇,本来是一片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归……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上述材料说明(? )
A.以盛泽镇为中心形成了徽商
B.明代开始形成以“市”为标志的商业中心
C.明清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失效
D.工商业发展促进城镇的形成与繁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及与教材知识联系的能力。仔细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材料反映了清代盛浙镇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盛泽镇位于江苏省最南端,排除A;从材料提供的信息来看,盛泽镇是在当地绫绸业发展的推动下逐渐成为一个市镇的。故D符合题意。ABC在材料中不能体现该信息。
本题难度:简单
5 、判断题 大运河开通后,“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这说明它
①改善了南北交通②促进了经济联系③有利于南粮北运④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
A.①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对大运河积极作用的认识。由材料可知④没有反映出来,①②③是其积极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