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7世纪世界头号贸易强国,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欧洲国家是:
A.葡萄牙
B.西班牙
C.荷兰
D.英国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下列关于早期殖民活动的认识,正确的有
①是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之一②主要手段是赤裸裸的抢劫
③给当地人民带来灾难,但客观上促使当地旧制度瓦解④造成殖民地的长期贫困,应予以彻底否定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②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第三个新兴的社会现象是大城市的兴起。政府发起的自强运动,主要集中在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更容易获得外国的支助,外国人及其企业如银行、贸易公司和工厂也主要分布在这些港口和租借地。而且这些地方比较安全、外资集中,使得中国商人都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他们往往在外国人或中国企业家的工厂里聊以度日,越来越多的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和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城市和以城市为中心的工业成长,勾勒出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崛起。
——摘自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城市化使工业化以前就已存在的社会问题更为激化。飞速发展的城市往往不具备城市基础设施,如卫生设施、水道网,甚至清扫街道的机构。众多的人住在穷困和拥挤不堪的地方,流行病极易蔓延。1844年,恩格斯写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揭露了曼彻斯特穷人们可怕的生活条件。伦敦东区的简陋破屋是19世纪欧洲最贫穷的地方。面对这些苦难,有些人认为城市意味着传统社会行为的毁灭,意味着宗教与现存社会秩序处于危险之中。他们有时甚至认为城市最适合于发动革命。从此“危险的阶级”使许多政府感到不安。
——摘自加亚尔等著《欧洲史》
材料三? 1850年以后的65年……城市在西方继续发展。英国开始,好几个国家超过了50%的城市化水平线,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半数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不过,城市政府在应对由于增长而形成的压力问题中强化了自己的权力。公共卫生设施改善了,而且在城市历史上,死亡率第一次降低到出生率以下。公园、博物馆、有效的食品与居住设施法规,以及更有效的警察力量等,都为城市生活增加了安全感和物质与文化条件。
——摘自斯特恩斯等著《全球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大城市兴起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则材料对城市化的态度,并予以分析。(17分)
参考答案:
(1)①近代工业的兴办和近代化的发展;(2分)
②通商口岸的开辟和西方文明的影响;(2分)
③自然经济的解体,使破产农民迁移到城市;(2分)
④中国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明清时期很多城镇兴起;(2分)(答上4点即给8分)
(2)(17分)
材料一与材料三肯定城市化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2分)
①城市化有利于积累财富;增加就业;促进工业成长;增强国力;改善民生;提高福利待遇,等。(4分)
②有利于依法民主管理社会,提升社会管理水平。(2分)
材料二指出了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2分)
①城市贫困、疾病、环境恶化威胁人类的健康。(2分)
②城市对传统风俗、宗教信仰和社会稳定有破坏作用。(2分)
总的看来,工业化推动城市化进程,是社会逐渐现代化的体现,城市化是渐进的过程,基础设施与城市管理应该同步而行;由于城市发展而产生的问题将会逐步得以解决,城市使生活更安定、富裕、美好。(3分)(言之成理即可给分,但是不能答出相反的观点,不得超过3分)
本题解析:(1)依据材料“政府发起的自强运动,主要集中在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更容易获得外国的支助,外国人及其企业如银行、贸易公司和工厂也主要分布在这些港口和租借地。而且这些地方比较安全、外资集中,使得中国商人都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他们往往在外国人或中国企业家的工厂里聊以度日”可以归纳出:近代工业的兴办和近代化的发展;通商口岸的开辟和西方文明的影响;自然经济的解体,使破产农民迁移到城市,结合所学知识,城市的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所以有中国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明清时期很多城镇兴起
(2)依据材料内容归纳出材料的态度和观点,即材料一三肯定城市化的社会作用,材料二分析的是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这两种观点加以评析,即列举出城市化过程的积极意义有哪些,同时存在的问题有哪些,注重史论结合,依托史实加以论述。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的直接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包买主的出现
C.早期殖民扩张
D.商业资本的巨大作用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28分)观念或视角是认识问题的方法、思维,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不同的历史观或历史研究视角有助于观察、认识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不同时期欧洲人的世界地图

图1 公元前5世纪希罗多德所见的世界?图2? 16世纪中期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
(1)指出两幅地图反映的“世界”有何不同。(4分)这种变化反映了欧洲思想认识方面取得了怎样的进步。(4分)
材料二:18世纪中期,德国哥丁根学派最早提出西欧中心理论。这种历史观大肆宣扬西欧白色人种的优越,认为西欧的历史是整个人类普遍的历史,始终是人类历史矛盾运动的中心……欧美以外诸地区、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没有独立存在的价值。
——摘编自《全球化和全球史》
材料三: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在1955年最先明确提出“全球史观”问题。他认为……世界历史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建立全球的历史观——即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这样才能抛弃西欧中心论的偏见,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树。
——摘编自《当代史学主要趋势》
(2)据材料二,概述“西欧中心论”的内容。(4分)材料三中“全球史观”怎样突破了“西欧中心论”的偏见?(4分)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西欧中心论产生的原因。(4分)
材料四:胡绳是治中国近代史的大家,1954年2月他发表影响深远的《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一文,提出了“三次革命高潮”概念,1997年,他出版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成为“三次革命高潮”体系的典范之作。
(3)从胡绳归纳的“第二次革命高潮”的特点判断“第二次革命高潮”由哪两个事件构成?(2分)作者研究历史事件的视角是什么?(2分)依据这一视角对这两个事件的历史影响作简要评价。(4分)
参考答案:
(1)①图1的世界以地中海为中心,世界的范围是亚洲、欧洲、非洲(旧大陆);
图2的世界地中海已不是中心,世界的范围还包括了南美洲、北美洲(新大陆)。(4分)
②新宇宙观形成,证明“地圆学说”的科学性;冲击神学理论,沉重打击了教会权威。(4分)
(2)①宣扬白色人种的优越;强调西欧历史的价值。(4分)
②公正评价各时代和世界一切民族的建树;突破民族和地区的界限理解世界历史。(4分)
③西欧中心论产生的原因: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确立欧洲的政治霸权;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格局,以西欧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伴随着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欧洲思想文化的影响扩张到世界各地。(4分)
(3)①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2分)
②革命史观。(2分)
③义和团运动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挽救民族危机的一次爱国运动。(4分)
本题解析:第(1)问, 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图片,提炼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可以直接从两幅图片中归纳出,图一以地中海为中心,而图二不再以地中海为中心了,且世界版图也增多了,如南美洲、北美洲;第二小问,可以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归纳,比如从宇宙观,以及神学的冲击等方面归纳即可。
第(2)问,主要考查阅读材料,提炼归纳的能力,第一小问中的“西欧中心论”的内容,可以依据材料二“这种历史观大肆宣扬西欧白色人种的优越,认为西欧的历史是整个人类普遍的历史,始终是人类历史矛盾运动的中心……欧美以外诸地区、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没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归纳;第二小问可以从“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树”分析归纳即可;第三小问西欧中心论产生的原因可以结合西欧的发展历程分析归纳即可,如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工业革命的影响、殖民扩张以及世界市场的形成等。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广大人民斗争的锋芒是外国帝国主义”“失败的政治改良运动”等信息可以得出两个历史事件分别是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由此分析可知是从革命史观的角度分析,第三小问的评价,可以结合已学相关史实分析归纳即可,如义和团运动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挽救民族危机的一次爱国运动。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