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下列关于欧洲共同体和欧佩克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都是国际性的经济集团
B.都有利于增进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
C.都有效地制止了一些大国对本地区经济的渗透和政治控制
D.都是西欧国家为恢复经济和持续发展而建立的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欧佩克主要是产油国成立的国际组织,故D项不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图片及材料(13分)

| 
|
图一(前551-前479年)
| 图二 董仲舒(前179-前104年)
|
? 2005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有一个别开生面的节目:对联集锦。山东和山西的对联是:山东上联:孔子仁,关公义,人文典范;山西下联:泰山日,壶口烟,天地奇观。山东人以孔子为骄傲,其实孔子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因为孔子开创的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它已经渗透到中国人思维意识的深层,所以要了解中国,要了解中国文化,不能不去了解儒家文化?
回答问题:?
(1)图一中历史人物是谁?其思想核心是什么?(2分)
(2)图二中董仲舒的主要思想有哪些?他对儒家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4分)
(3)图二中历史人物所在朝代的皇帝与秦始皇对待儒家的态度有何不同?其本质有何共同点?(4分)?
(4)在明清时期,儒家文化又有了怎样的发展?( 3分)
参考答案:
(1)孔子(1分),核心:“仁”(1分)?
(2)主要思想:“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学说;“三纲五常”(任答其二,2分)。
影响: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儒学思想更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并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2分)。?
(3)态度:秦始皇以“焚书坑儒”,压制儒家思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分)。本质相同:两者均属于文化专制政策,为维护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服务(2分)。
(4)明朝:王阳明进一步发展了两宋以来的理学,将之发展为心学(1分)。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1分)。明末清初: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三大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思想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2分)。
本题解析:
(1)图一中的人物是孔子;他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其思想的核心是“仁”。
(2)董仲舒为了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了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为了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采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联系所学知识,秦始皇为加强思想控制,焚书坑儒,儒学受到打击;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本质可以从统治者的根本目的着手回答:尽管两者对待儒学的态度截然相反,但本质上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
(4)本问需要列出明清之际出现的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和意义:明清之际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近代民主思想产 生一定影响。他们的思想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促使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产生,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性。
点评: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文明的优秀文化遗产。儒学中的“大一统”思想、民本思想、和谐思想、以德治国思想及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以及合理的教育方法;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前提之一。高考很重视从这些点切入命题,考查儒学形成、发展、演变历程及其主张的影响。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2001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本条约不影响缔约双方作为其他国际条约参加国的权利和义务,也不针对任何第三国……”上述两则材料表明中国外交始终
A.坚持全方位策略
B.注重意识形态
C.注重求同存异
D.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l950年,中苏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其体现;《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中俄两国永做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的意愿和决心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彻底摒弃了那种不是结盟就是对抗的冷战思维,是以互信求安全、互利求合作新型国家关系的体现,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上海开放为通商口岸,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生丝
B.清政府废止“重农抑商”政策,工商业发展
C.中国纺丝业使用机器生产,自然经济瓦解
D.苏杭地区传统纺丝业衰弱,上海近代纺丝业发展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分析材料,上海开埠后,对外贸易发展迅速,“繁华富丽压苏杭”。 “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丝绸大量运到上海出售,与洋行进行贸易,生意繁荣。许多农民都从事纺织,不愿意种地。B、C、D无法从材料中体现,也不符合史实,故选A。
点评:列强经济侵略的影响和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是高考重要的考查点,近几年命题考查较多。预计今后可能会联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命题,考查列强侵略对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标志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B.一届人大的召开
C.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表明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开始确立,A排除,BC与题干没有直接关系,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标志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因此选D。
点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历程:①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建立。②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结束。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③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新阶段。④“文革”中,作为我国政治体制重要部分的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受到严重冲击,统一战线工作无法展开。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了进一步发展,1982年中共提出各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完善。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