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杜牧在《上李太尉论江贼书》中写道:“伏以江淮赋税,国用根本。今有大患,是劫江贼耳……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自十五年来……凡名草市,劫杀皆遍,只有三年再劫者,无有五年获安者。”从中可以获悉当时江淮地区
①“草市”的税收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来源
②商人经常面临人身财产安全的威胁
③“草市”已经不受官吏直接管辖,治安极差
④“草市”的作用已经十分显著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组合型试题,采用排除法。题干反映的是草市繁荣,也致使常遭劫匪,②④符合题意;①中的“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来源”无法从题干中体现,③中的“已经不受官吏直接管辖”说法与史实不符,故B项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晚明时期姚旅才提出了“二十四民”之说。所谓的二十四民,就是在士、农、工、商、兵、僧之外,新添了“十八民”,如道士、医者、卜者、星命、相面、相地、奕师、驵侩修脚等。这新增的十八民,全都是“不稼不穑”之民。从传统的“四民”或“六民”向“二十四民”的转化反映了?
A.工商皆本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B.重农抑商政策松弛,自然经济解体
C.商品经济发展,明清时期社会流动频繁
D.政府的赋税改革松弛了人身控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明末清初出现了工商皆本的思想,但是并不能说平等观念深入人心,所以A错误;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于鸦片战争之后,所以B错误;材料并没讲到政府的赋税政策,所以D不符合材料。从材料说明的是商品经济发展,社会流动频繁,所以答案选C。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夏麦方熟,秋禾既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也,中人之家,朝炊夕负米而入者,项背相望也”。这段材料材料主要表明该地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B.交通便利
C.小麦种植业较发达
D.商业繁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以及与教材内容联系的能力。题干反映的是明代松江、嘉定一带经济作物和手工业品集中产地对粮食的需求,也促进了部分粮食的商品化。顾炎武记载,“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夏麦方熟,秋禾既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正是当时情况的写照。?所以D正确。A判断的依据是雇佣关系,题干没体现;B、C材料没体现。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下面两幅图,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北宋东京城与唐朝长安城最大的不同是:

[? ]
A、手工业发达
B、商业繁荣
C、出现了“夜市”
D、打破了坊市界限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奠基时期是在(? )
A.六朝时期
B.隋唐时期
C.南宋时期
D.明清时期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六朝时期即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发,这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了基础。B时期是开始南移(安史之乱后),C时期是完成南移,D时期南移状况得到进一步巩固。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