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始皇廿八年的“峄山刻石辞”中载:“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今乃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从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采取了哪些制度?( )
①郡县制?②分封制?③宗法制?④皇帝制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秦始皇是历史上第一个通过武力手段统一全中国,并采取中央集权的人。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一方面创设了皇帝制度,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广郡县制;另一方面,又采取了一系列固中央集权的措施。随着进一步北征匈奴、南服百越等措施的实行,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独裁国家形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 自隋唐以来科举制度就成为封建王朝的主要选官制度。对此,唐太宗说:“天下英雄,入吾彀(喻牢笼,圈套)中”。顾炎武说:“八股之害……败坏人才”。康有为说:“变法之道……莫先于改科举。”试结合儒学的发展简述科举制度在我国发展演变的过程。分析三人言论的社会背景和目的。你怎样评价科举制度?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过程:科举制度隋朝创立,唐朝得到发展,以进士科最重要。科举制以考试成绩选拔官员,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于是儒生不仅是文化舞台上的主角,也成为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儒学因此全面影响了社会生活。明朝采取八股取士,使科举制成为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戊戌变法曾一度废除八股,改试策论。20世纪初,清废除科举制度。分析:唐太宗时政权初建,急需人才,通过科举制度笼络士人,扩大统治基础。顾炎武时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目的是揭露八股取士禁锢思想,败坏人才。康有为时民族危机加重,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目的通过改革科举,培养维新人才,挽救民族危机。认识:科举制曾经促进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稳定,但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是造成近代中国落伍的原因之一。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隋唐时官方对曹操的评价以肯定为主,认为他是大英雄;到了北宋则完全相反,从官方到民间对他的评价都以否定为主。形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促进思想解放
B.宋代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C.理学发展为官方统治哲学的结果
D.宋代市民文学发展的结果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造成地方割据。北宋时期中央集权加强,因此,曹操的行为遭到否定,B项正确;理学在南宋以后成为官方统治哲学,C项错误;A、D两项与材料无关。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读下图,你所能得到的历史信息有
①此图反映了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
②该制度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③该制度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
④该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和继承制度

[?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下列措施中有利于限制地方割据势力的是( )
①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
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③唐中期设节度使
④宋太祖派文官做地方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