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有人针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西欧实行的重要政策评论道:“阻止共产党人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下列最能体现此观点的是
A.推行杜鲁门主义
B.实施马歇尔计划
C.建立北约组织
D.朝鲜战争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抓住材料中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可知是经济政策,马歇尔计划是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达到遏制共产主义的目的。A是政治手段,并且不是美国在西欧实行的重要政策;C是军事手段,D是热战,不能体现材料意思。故选B。
点评:美苏冷战(1945年至1990年)简单来说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即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员国)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即华沙条约组织的成员国)之间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对抗。由于双方军事力量都非常强大,拥有几百万军队和数万核弹头。运用这些军事力量就可以将地球彻底消灭好几次,所以谁都不敢动用军事力量来发动战争。但是他们都想削弱对方直到搞垮对方,所以就动用除军事行为以外的一切手段。这包括:经济封锁、政治供给、颠覆破坏、军备竞赛等。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民主,有多少罪恶假汝名以行之。”下列现象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美国在中东地区推行民主价值观
B.北约提出“人权高于主权”,轰炸南联盟
C.多国军舰赴索马里海域参与打击海盗
D.杜鲁门提出抵抗“极权主义”,援助“自由国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读“马歇尔计划”的漫画,其意义在于说明美国提出该计划的目的之一是

A.遏制共产主义
B.控制西欧国家
C.推行自由贸易
D.造成两极格局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注意图片信息“来吧,小鱼”,结合所学,“小鱼”应是指西欧国家。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目的:帮助西欧恢复经济;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还企图用马歇尔计划拉拢东欧国家。根本目的:稳定资本主义阵脚,遏制共产主义。因此选B。A在材料中无从体现;C与事实不符;D是影响。
点评:材料型选择题就是以文献、图表等材料为载体而设计出来的选择题。试题选材广泛,设置新情景、新问题,以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利用信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材料的类型分有:文字型材料和图表型材料。从材料在试题中的位置来划分有:一是题干上引入一些材料,根据材料创设新情景,并根据材料设置备选项;二是以材料作为备选项,根据材料内容与题干要求对比进行选择。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2008奥运圣火传递中,一些西方国家扮演极不光彩的角色。针对这种情况,博客上有这样的文章:
A:当我们关上大门时,你们靠走私毒品来“打开市场”。
当我们想拒绝毒品时,你们就用武力强行推销。
当我们碎裂成几片时,你们的军队闯进来要求公平分赃。
等我们也信奉自由贸易时,你们却责骂我们夺走了你们的工作……
B:当我们建设我们的工业时,你们称我们是污染者。
你们一边享用我们提供的物美价廉的商品,一边责备我们助长了温室效应……
材料二?可能是一个冷战结束了,另外两个冷战又已经开始。一个是针对整个南方、第三世界的,另一个是针对社会主义的。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旧的格局是不是已经完了,新的格局是不是已经定了?国际上议论纷纷,国内也有各种意见……现在旧的格局在改变中,但实际上并没有得到解决,发展问题更加严重。?——《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一中A部分所指的历史事件。并指出“温室效应”形成的历史因素(6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指出西方国家针对第三世界和社会主义国家是如何进行“没有硝烟”的世界大战的?(4分)
(3)从苏东剧变和世界多极化趋势中,谈谈你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1)在19世纪上半期,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的局面,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并发动了鸦片战争;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共十四大之后,中国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2分,其他三点答出两点2分。满分4分)
历史因素:三次工业革命时期工业发展带来的污染。(2分)
(2)利用旧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对第三世界国家进行经济掠夺;在“民主化”和“人权”旗帜下,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4分)
(3)一定要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国家实力;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局势,抢抓机遇,全力发展;要抵制和反对西方腐朽思想渗入,维护国家安全和独立。(回答两点即得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992年4月8日《华盛顿邮报》刊登的文章中写道:“美国以及盟国正进入一个永久关
系紧张的时代”。这种“关系紧张”是指?
A.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B.美日欧三极矛盾突出
C.第三世界团结一致反对霸权
D.由意识形态对立转移到经济实力抗衡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从题干的时间可知,是在两极格局结束以后,多极化趋势得到进一步加强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