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下图中的生产工具发明于

A.春秋
B.战国
C.西汉
D.唐朝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根据图示,首先可以看出图中的辕是弯曲的,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这使犁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畜力。其次图中的犁安装了犁评和犁箭,将犁的犁评、犁箭有机地结合使用,便能调节耕地深浅。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图中是唐代的曲辕犁。故选D。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各朝末期土地高度集中的状况,有一句在中国两千年封建史上被历朝历代抑兼并思想家反复引用的话可以说明,叫“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对这一现象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B.封建中央政权软弱是造成王朝末期土地兼并愈演愈烈的直接原因
C.土地兼并严重时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和封建国家与地主的矛盾会突出起来
D.均田制是根本解决土地兼并现象的良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个人所有、土地可以自由买卖或转让。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了社会的两极分化。导致了“富者田连阡陌,穷者无立锥之地”的局面,加剧社会矛盾。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但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封建土地私有制,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D项错误。
点评:为了保证国家赋税收入,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如北魏至唐实行的均田制,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人丁和田亩收税等。由于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封建土地私有制,这些措施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记》记载,“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这成为秦与西汉相继定都咸阳、长安,借以控辖全国的经济基础。由于长期的战乱与自然灾害等因素,关中地区经济衰退,隋唐虽定都长安,但主要依赖黄河中下游地区及江南的财赋。由于交通限制,粮食转运耗费巨大,唐前期中央政府常常搬迁至洛阳,以缓解长安及其附近地区的粮食压力。隋炀帝兴建的“东都”洛阳,与长安并称为“二京”,越来越具有战略意义。安史之乱后,唐中央政府全靠东南粮运支撑。史载,唐德宗时,“关中蝗,食草木都尽,旱甚,灞水将竭,井多无水”。百姓嗷嗷待哺,“聚泣田亩”。德宗曾因长安粮尽,得不到犒饷的禁军酝酿哗变,与太子相拥而泣。当得知发自扬州而中途受阻的运船已接近长安,德宗喜不自禁地跑到东宫对太子说:“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秦汉定都关中的原因。(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决定隋唐定都长安的主要因素。(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洛阳成为“二京”之一的原因。(14分)
参考答案:
(1)但是关中地区经济比较发达。(2分)
(2)隋唐政治上与北周一脉相承;关中为政治中心区域;关中地理位置优越,战略地位重要。(6分)
(3)靠近经济发达的黄河中下游;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的开发;隋大运河的中心;全国财赋水陆转运枢纽;建有含嘉仓、洛口仓等大粮仓;政治、文化传统的影响;关中多战乱、自然灾害,经济衰退。(1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元代并名的文学家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睡也香甜。布农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是神仙。”对这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
A.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
B.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
C.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
D.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旧中国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 ]
A、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
B、农民生活富裕安逸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