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下表体现了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由此可以看出
时期
| 秦汉
| 魏晋南北朝
| 隋唐
| 宋金
| 元
| 明
| 清
|
高层政区
|
| 州
|
| 路
| 行省
| 布政使司
| 省
|
统县政区
| 郡
| 郡
| 州
| 州
| 路、府、州
| 府、直隶州
| 府、直隶州
|
县级政区
| 县
| 县
| 县
| 县
| 县
| 县
| 州、县
|
A.中枢机构体系日趋严密
B.中央集权的逐渐加强
C.地方自主性不断增强
D.经济区域间联系加深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属于中央权力机构,与题干地方制度演变无关,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中可以归纳出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历程为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这说明中央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故B项正确;地方自主性不断增强不符合古代政治制度的特征,C项错;“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 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与演变的简要进程
阶段
| 演变
|
萌芽于战国
| (1)理论:韩非子中央集权的理论 (2)实践:战国时期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
|
建立于秦朝
| (1)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 (2)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 (3)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
巩固于西汉
| (1)实行刺史制度 (2)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完善于隋唐
| (1)实行三省六部制 (2)创立和完善科举制 (3)调整和健全府兵制
|
加强于北宋
| (1)解除禁军将领的调兵权,立更戍法;建立禁军 (2)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政、军、财权;地方派文官做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
新发展于元朝
| (1)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掌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2)行省制度
|
空前强化于明清
| (1)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三司分权;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分离统兵权和调兵权等 (2)清朝前期:设南书房
|
衰败于晚清
| (1)国门洞开,政治、经济主权沦丧 (2)鸦片战争后,新的经济成分出现
|
材料二 近代中国各种力量对近代民主政治的探索及其曲折历程
阶级(或政党)
| 探索活动
|
农民阶级
| 《资政新篇》主张听取社会舆论,由公众选举官吏
|
资产阶级
| (1)康梁维新派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但由于顽固势力的阻挠而失败 (2)民主共和制: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袁世凯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复辟帝制;蒋介石实行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使共和政体有名无实
|
中国共产党
| (1)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提出“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2)中共“七大”,毛泽东提出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
(1)根据材料一,归纳历代统治者在哪些领域维护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6分)
(2)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晚清走向衰败的原因。(6分)
(3)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民主政治探索的特点,并对这一时期的探索结果作简要评析。(6分)
参考答案:(1)领域:中央行政机构调整、改革,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地方行政机构调整、改革,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加强对人们思想的控制。(6分)
(2)衰败的原因:西方列强入侵,统治危机加剧;资产阶级改革和人民革命的打击;封建经济逐渐解体,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资产阶级诞生及其力量的壮大。(6分,答出3点即可)
(3)特点:探索的阶级、阶层具有广泛性;民主与专制斗争激烈,民主化进程艰难。(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评析:初步建立起民主制度,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有利于经济发展;由于帝国主义、封建落后势力的存在,民主思想不发达等原因,近代民主制度尚不能真正实施,其成果有限。(4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1)通过对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与演变的简要进程的观察不难发现,历代统治者主要是在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加强中央权力、削弱地方权力、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加强等等领域维护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巩固国家的统一、政治局势的稳定当然起着重要的、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古代的历史时期这样去做并不能调动地方的积极性。
(2)晚晴就是指鸦片战争之后的清政府时期,在做题时首先必须明确这一独特的历史概念,然后才能做对此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晚清走向衰败的原因主要包括西方列强入侵,清政府统治危机加剧,资产阶级改革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沉重打击,封建经济逐渐解体,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资产阶级诞生、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成立以及其力量的壮大都会导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晚清走向衰败。
(3)近代中国民主政治探索的特点主要是指探索的阶级、探索的阶层具有广泛性,既有农民阶级的探索,又有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探索,又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探索,并且民主与专制斗争异常激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民主化进程也是异常的艰难。至于这一时期的探索结果作简要评析主要从积极方面和不足方面两个方面都要做出相应的论述。积极方面主要是指初步建立起民主制度,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不足方面是指毕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民主思想不发达等原因,近代民主制度尚不能真正实施,其成果其实也是及其有限的。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历代统治者维护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领域;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近代中国民主政治探索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中国古代几千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民族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制度存在着千差万别。现在中国,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只有承认这种差异,并且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措施,才可能更好地维护各民族的团结,巩固国家的统一。(32分)
材料一?唐朝疆域空前广大,统治者总结前代的经验,认识到如果单纯依靠武力,一方面难以征服众多的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另一方面,对依靠武力征服的地区难以维持长久和有效的统治。于是他们采取"偃武修文"的方针,对一些较强大的民族政权,唐政府往往采取册封的方式以维持友好或臣属关系。这些被册封的首领和政权,有义务去长安朝贡,他们的军队要接受唐朝的调遣。在其他民族地区唐朝则直接建立了大量羁縻府州。唐朝一代,在西域(今新疆与中亚)、东北、岭南、外蒙古等地共置羁縻府州近千个。羁縻府州的都督和刺史都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世袭充任。同时,唐朝又在这些边疆地区设都护府和节度使来统领这些羁縻府州。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大规模推行"册封"、"羁縻州"等制度的原因。(8分)
材料二?元行省辖区广袤,权力空前,但我们较少看到双方发生矛盾冲突的材料,元灭亡也并非亡于地方的分裂割据......(行省)"不得承制署置属吏","十省之属自篼库(保管仓库的役吏)而上,皆命于朝,非若古藩僚佐得自辟也";"诸行省用及千定(锭),必咨都省";"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军事上在批准调军程序、委任统军人选等方面要受中央节制,布置调换戍兵、整点军队等事宜更是由朝廷直接掌握。御史台,行御史台,和各道廉访司对行省的工作进行严格的监察。行省内部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官员的任用上实行种族交参的原则,这样就在行省官员内部形成互相牵制、分权制衡的状态。在地方区域设置上,这一制度人为的使自然区域隔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如"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
(2)根据材料二分析行省制度没有导致地方割据的制度因素。(8分)
材料三?清朝中央设有专门负责边疆民族事务管理的机构--理藩院。它起初只是管理蒙古事务,后来随着疆域的开拓,将新疆、西藏等地区的事务也纳入其内,凡爵禄、朝贡、定界、贸易、宗教诸政令,并归管辖。前代的类似机构通常为礼部下属,而清朝的这一机构直接受皇帝领导,地位与六部等同,因而在行政上事权专一,对驻边大吏有直接指导的权力,上通下达,效率简捷。驻边大吏统领边区军民政务,其设置名目因地而异。早在入关之前,清已经颁布《蒙古律书》,行用于蒙古地区,入关后不断修订,至乾隆六年修成《蒙古律例》,乾隆末年,其内容已扩充到12卷,209条。嘉庆年间对其又进行大规模增补修订。此外清廷也针对不同边疆地区颁布了一些区域性立法,如《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条》、《回疆则例》、《钦定西藏章程》等。
(3)根据材料三指出理藩院与以往类似机构的不同,(4分)概括清朝民族立法的主要特点。(4分)
材料四?清朝皇帝频繁的召见边疆各族王公、活佛、喇嘛、土司等上层人物,其中到承德避暑山庄觐见者,称为"围班"。乾隆在《避暑山庄百韵诗》序中写道:"我皇祖建此山庄于塞外,非为一已之豫游,盖贻万世之缔构也。"
避暑山庄借助自然和野趣的风景,形成了东南湖区、西北山区和东北草原的布局,共同构成了中国版图的缩影。这里发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重要遗迹和重要文物,成为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最后形成的历史见证。宫殿区制式为缩小的紫禁城,坐北向南,正宫有一条中轴线,全部建筑分九
进安排。"丽正门"为正
宫中轴线的起点。三字用满、藏、汉、维、蒙五种文字镌刻。丽正门后是午门,康熙、乾隆曾在那里多次检阅侍卫的步射技巧,所以又称作"阅射门"。"普宁寺"建筑融会汉、藏建筑风格,又兼容汉、藏两地佛教的不同理解......

(4)结合材料四中部分建筑特点,分析清廷"万世之缔构"的具体内涵。(8分)
参考答案:(1)原因:①唐国力强盛,统治政策开明;②吸取前代的教训;③为了民族团结和睦;④民族融合的基础。(8分)
(2)中央掌控行省人事任免权、财政权、司法权、军权;中央加强对行省的检察;行省内部相互牵制;行省区划打破自然 限制。(8分)
(3)理藩院职权扩大,地位提高(4分);立法特点:不断修订,因地立法(4分)。
(4)整体布局体现国家统一,宫殿区域制式体现皇权至上,丽正门和普宁寺体现民族融合,“阅射门”体现了对满洲尚武传统的重视(8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著名学者赵汀阳说:“对于任何统治来说,智力精英都是最危险的潜在反叛力量……(科举制)利用人性弱点而成功地摆平了智力精英集团。”可见,科举制度
A.确立了皇权的统治地位
B.根除了潜在的反叛力量
C.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D.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