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煌属于希腊,宏伟属于罗马”这句话主要反映了希腊罗马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地位。古代希腊,罗马在人类历史上最主要的贡献在于留给后人的是
A航海与建筑? B民主与法律
C自由与强权? D殖民与征服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古罗马的法律成为近现代法律的先驱。故选择B。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它提供了治理和利用热能,为机械供给动力的手段。因而,它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由来已久的依赖”。这是对哪一发明的描述?
A.发电机
B.纺纱机
C.电动机
D.蒸汽机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瓦特制成改良型蒸汽机使工厂设立突破了自然条件的限制,解决了工业发展的动力问题,人类历史跨入“蒸汽时代”。因此选D.
点评:瓦特制成改良型蒸汽机,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动力问题,促使机器大工业的形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形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20分)文化的创新传承与交流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
材料一?《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
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一定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材料二?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到人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和水利等近代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把儒学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三?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90年代中期,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编成《西学书目录》,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4分)
(2)指出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细弱的主要原因。(6分)
(3)依据材料二,概括当时翻译书籍的内容及其产生的作用。(6分)
(4)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后期翻译活动出现的新变化。(4分)
参考答案:(1)社会因素: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或小农经济的发展);分封制遭到破坏,王室衰微,诸侯割据混战;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社会大变革。(4分,任答两点即可得满分)
(2)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封建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成长;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阻碍了“市民文化”的发展;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文化专制政策;闭关锁国不利于中国“市民文化”与西方市民文化的交流、融合。(6分,任意答三点即可得满分)
(3)内容:欧洲的自然科学(或欧洲的近代科学),中国儒家经典(思想)(4分);
作用: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促进了中西方的相互启蒙)。(2分)
(4)新变化:译书范围广,数量多;译书为救亡图存服务;从自然科学发展到翻译西方的政治制度(或社会科学)。(4分,任答两点即可得满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进入20世纪后不久,发生了孙中山领导的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但它仍没有能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
痛苦的事实迫使先进分子们深思:中华民族的出路到底在哪里?人们从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为了在中国国土上摧毁那些盘根错节的旧社会势力,建立起一个新社会,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和现代化,需要有几个条件:第一,需要有一个能够正确把握航向的革命政党,作为引路人。它要有正确的理论作为指导,能够对中国的具体国情作出深刻而符合实际的分析,能够提出正确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并为它的实现而始终不渝地奋斗。第二,需要以这个党为核心,同人民群众有着血肉联系,并且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凝聚起一股不可阻挡、足以克服一切困难的力量。第三,这个党应该由一大批有着共同理想和严格纪律、密切联系群众的先进分子所组成,能够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中坚忍不拔地奋斗。以往的中国不曾有过这样的党。中国要前进,要走出一条新路,就必须解决这些问题。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四卷
请结合史实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论。(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2分)
【评分标准】
一等(12—10分)
①紧扣评论观点;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
①能够结合评论观点;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
①离评论观点;②未引用史实或引用史实不完整;③论证欠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参考答案:
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先进的知识分子为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但仍没有能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材料中的观点认为:中华民族的出路在于建立一个坚强的、以正确理论指导的党,在他的带领下共同奋斗。我认为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第一,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为了改变中华民族备受屈辱和奴役的命运,中国人曾经作过多种试验,作过多种不同的选择。事实证明无论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还是辛亥革命都没有能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
第二,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党的奋斗目标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明确了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是对中国的具体国情作出深刻而符合实际的分析,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第三,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的土地革命、建国后的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以及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努力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综上所述,20世纪的史实证明材料中的观点是正确的。
本题解析:本题首先要抓住材料的核心观点,“中华民族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得出结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然后结合材料的提示和近代中国各个阶级、阶层的探索,以及中国共产党各个时期的探索,史论结合,阐述结论的正确性。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福州格致中学校名取 “格物致知”之意。朱熹所说的“格致”的含义是()
A.通过接触世间万物体会各种知识
B.通过实践探索客观规律和真理
C.强调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通过研究自然科学认识人类社会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朱熹的“格物致知|是指通过接触,亲身体会万物,从而体会各种知识。所以A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