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澳大利亚人莫里循曾任《太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居住北京20余年(1897--1920)。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下面这些资料里,他不可能留下的是
A.南京大屠杀的现场报道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照片
C.孙中山宣誓就职的照片
D.与义和团冲突的日记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孙中山曾说:“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蒋介石则说:“往者,洪杨诸先民,崛起东南,以抗满清,虽志业未究而遽尔败亡……在历史上足以留一重大纪念焉。”二人对太平天国的评价
A.符合革命史观,角度不同
B.符合现代化史观,立场相同
C.符合革命史观,角度相同
D.符合文明史观,具有客观性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A正确,都是站在封建社会的对立面,革命史观一致,只是自身角度不同。B 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革命史观,且立场不同孙中山强调的是民权,蒋介石是站在大资产阶级立场上的,因此二者的角度也不同,故C项也错误。D没有文明史观一说,蒋的说法具有主观性,完全是从对立者角度去看问题。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是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应召统筹全局折》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1859年,太平天国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这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因此选B.
点评:1859年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作为改革内政的新方案。主要内容:政治上主张法治、民主;经济上提倡发展工商业,重视科技;文教上提倡新式学校和西方科技;外交上主张开放和独立自主。因此,总体上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评价: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在中国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方案。但不是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且在战争环境迫使下,它也没能实行。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南京见证了风云变幻的中国近代史,今天,南京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97年7月1日,位于南京下关的静海寺内安放起一尊大铜钟。钟的主体高1.842米,……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现在,每天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每年8月29日,社会各界人士都要组织一次盛大的撞钟仪式,重温历史,警钟长鸣。静海寺因为浓缩着中国近代厚重历史而成为南京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一景。
——《光明日报》
材料二

经过艰苦卓绝的抗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图为1945年日本向中国政府投降的签字仪式。
材料三?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七律·解放南京》(1949年4月)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南京静海寺的大铜钟高1.842米”和“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并选择在1997年7月1日悬挂”,这是指哪一不平等条约的签定?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对中国社会产生什么深远影响?(4分)
(2)材料二中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是在哪一天?这场战争的胜利有何重要的国内意义?(6分)
(3)材料三中的图文反映的哪一历史事件,有何重大意义?(3分)
参考答案:
(1)《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分)
(2) 8月15日(2分);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4分)
(3)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统治被推翻。(3分)
本题解析:
(1)材料一中“南京静海寺的大铜钟高1.842米”寓意是1842年,“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并选择在1997年7月1日悬挂”寓意是1997年7月1日被英国割占的香港回归祖国。由此可以判断,这是指《南京条约》的签订。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转变,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共同打击下,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小问须注意题干的限制词“国内意义”,抗战胜利的“国际意义”无需回答。
(3)材料三反映的是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解放南京。南京的解放,宣告统治中国22年之久的南京国民党政权覆灭。
点评:本题通过发生在南京的图文材料考查近代史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中国近代史上在南京发生的重大事件有: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使中国开始半殖民地化;1853年太平天国攻占南京,改名天京,成为太平天国的都城;1912年中华民国定都南京;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国民党统治开始;1937.12日军南京大屠杀;1949.4.23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统治覆灭。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张鸣在《辛亥:摇晃的中国》中写道:“革命带来了问题,答案却是只能在继续革命中得到解决。……所谓的革命,无非是要借助革命的杠杆,撬起可以使民族翻身的巨石,当无论如何都撬不动的时候,不是换一个杠杆,而是接长这个杠杆,用更激进的革命,继续撬。”作者认为中国近代前期( )
A.革命目的极具坚定性
B.革命手段极具优越性
C.革命过程极具跳跃性
D.革命结果极具建设性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当无论如何都撬不动的时候,不是换一个杠杆,而是接长这个杠杆,用更激进的革命,继续撬”,说明革命具有坚定性,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故选A。优越性、跳跃性和建设性无法从材料中体现,排除B、C、D三项。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