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2分)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材料?灵渠位于今广西兴安附近,是一条连接湘江与漓江的人工运河。在湘江中用巨大的石头垒成前锐后钝的分水坝,将湘江水一分为二,一支由南渠引入漓江,一支沿北渠回流入湘江。南北二渠总长34千米,构成灵渠的主体。
这条于公元前214年建成的运河,分湘入漓,北水南调,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开拓了南北水运通道,“溉田万顷”,为秦国随后深入岭南的数十万大军的后勤供给提供了便捷的通道,为秦在岭南设置南海、桂林等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秦代修筑的长城,故迹已难探寻,而这条在近代被称作“兴安运河”的水道,历代修缮利用,“皆循其故道,因时而损益之,终不能独出新意,易其开辟之成规”。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灵渠被确定为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灵渠的历史作用。(6分)
参考答案:(1)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保存相对完整;设计、修建科学合理。(6分)
(2)为开拓和管理岭南提供了交通支撑;灌溉农田;促进了中原地区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6分)
本题解析:(1)依据“在湘江中用巨大的石头垒成前锐后钝的分水坝,将湘江水一分为二,一支由南渠引入漓江,一支沿北渠回流入湘江”可以得出设计、修建科学合理;依据“开拓了南北水运通道,“溉田万顷”,为秦国随后深入岭南的数十万大军的后勤供给提供了便捷的通道,为秦在岭南设置南海、桂林等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得出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依据而这条在近代被称作“兴安运河”的水道,历代修缮利用,“皆循其故道,因时而损益之,终不能独出新意,易其开辟之成规”可以得出保存相对完整
(2)依据材料“为秦国随后深入岭南的数十万大军的后勤供给提供了便捷的通道,为秦在岭南设置南海、桂林等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得出灵渠的开凿为开拓和管理岭南提供了交通支撑;依据开拓了南北水运通道,“溉田万顷”可以得出灌溉农田;灵渠的开凿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有利于促进中原地区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86年,三星堆两个商代大型祭祀坑的发现,上千件稀世之宝赫然显世,轰动了世界,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下面是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人像。
?
材料二?根据中国科学院对三星堆出土文物所作C14测定,将三星堆文化的历史年代定位于公元前3200年;是一个早于中原黄河流域夏代、商代、周代的另一个中国古代伟大文明。可以说,三星堆的发现,对于史学界是真正具有颠覆性作用的。?
──中国网2008年5月22日
材料三?伟大的文明就应该有点神秘,中国文化记录过于清晰,幸好有个三星堆 ……成都是中国文化的丰盈的偏仓。
──余秋雨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三件青铜人像具有怎样共同典型的面目特征?你认为这与史书对哪一位古蜀国王的描绘相符?(2分)
(2)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二中“三星堆的发现,对于史学界是真正具有颠覆性作用的”?(4分)?
(3)你是否赞同余秋雨关于“成都是中国文化的丰盈的偏仓”的观点?请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4分)
参考答案:(1)纵目,即眼球突出或直目斜眼;蚕丛。 (2分)
(2)三星堆的发现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认识中国的社会发展史、冶金史、畜牧农耕史、艺术史等。许多约定俗成的观念都有待改变。(4分)
(3)赞同说:古蜀文明尽管有光辉耀眼的青铜文明,但与中原文化相比,有较大差别,古代巴蜀地区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方,与中原文明没有关联或很少有交往。(在中华文明的主流脉络中很难看出的古蜀文明痕迹)(4分)
反对说:三星堆遗址证明,它同样是中国的青铜文明,甚至是更早的中原黄河流域的文明,证明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证明了长江流域地区存在过不亚于黄河流域地区的古文明)。 (4分)
(说明:赞同或反对只能择其一种,共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过大年”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这一文化( ? )
A.属于非物质文化
B.具有典型的汉民族特征
C.以宗族为核心
D.打上了深刻的儒家印记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昆曲源自苏州昆山,元末明初在江南流传,万历、嘉靖年间达到鼎盛,著名曲目有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长生殿》,汤显祖的《牡丹亭》等。昆曲集音乐、表演、舞蹈、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之大成,在唱腔、配乐、舞蹈、唱词方面均有极大的艺术价值和魅力。明清之后的很多戏曲都借鉴昆曲的形式,吸取养分,说昆曲是百戏之王、百戏之师,丝毫不为过。正是由于在我国戏曲发展史,乃至文学史、音乐史、舞蹈史方面的卓越地位,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将昆曲列入首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在19个项目位居榜首。
昆曲是一门盛行于士大夫阶层的高雅艺术,曲腔哀婉,文字洗练,意境幽深,明代高雅的士大夫阶层给与昆曲强有力的文化底蕴支撑。乾隆年间,形成昆曲和各种地方戏曲争雄的局面。乾隆嘉庆年间昆曲作品多为丈人学士创作并为上层社会欣赏,逐渐脱离群众,日趋衰落,而地方戏虽然不如昆曲高雅,但音调优美,语言通俗,表演生动,极受人民群众欢迎。虽然建国后我国也成立了昆剧院对昆曲继承发展,但是由于昆曲的唱词过于陈旧,曲风很难满足现代观众口味,当今昆曲在我国也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
昆曲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保护传承发扬昆曲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而由于昆曲阳春白雪的表现形式,培养持久的生存土壤又异常艰难。因此如何保护、发展这一濒危的传统文化,是一项很迫切的课题。
请回答:
①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昆曲兴起和发展的历程。(3分)
②昆曲为什么被称为中国“百戏之祖”?(3分)
③乾隆嘉庆年间昆曲在与地方戏争雄中趋向衰败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2分)
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当今昆曲面临着哪些困难?你如何认识拯救和保护昆曲为当务之急? (4分)
参考答案:①元末明初流传;万历、嘉靖年间鼎盛;乾隆年间受到挑战;乾隆嘉庆年间日趋衰落;建国后得到继承发展;当今面临危机和困境。(3分)
②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式。中国近代众多戏曲剧种都从昆曲中直接继承了很多东西,如角色制、剧本结构、表演程式,以至服饰、脸谱、道具等。(3分)
③任何艺术形式和内容脱离了人民大众,必然会被人民大众所抛弃(或:戏曲艺术要重视面向人民大众才能有强劲的生命力);要重视艺术形式和内容的不断创新。(2分)
④困难:人才匮乏;资金短缺;剧场不足;缺乏改革创新。认识:加强加深从上到下,整个中华民族对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因为只有认识到位,才能转化为自觉、积极保护昆曲的实际行动,才能有效地达到目的。(4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昆曲的发展过程,注意材料信息的提炼、概括和分析,注意对一些问题的理性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0分)
都江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阅读材料:?
材料一 在修建都江堰的过程中,李冰发现当地妇女们在竹篮里装石头,将溪水壅深后洗衣服,受此启发发明了满装卵石的竹笼,配合杩槎做成了活动拦水坝;利用热胀冷缩原理,用大火烧山使岩石发热,趁热浇上凉水(另一说用醋浇)使石头爆裂,顺利地在玉垒山开凿了用于分流的“宝瓶口”;在水中设立石人以观测水位等等。?
——凌峰《从都江堰看水文化创造》
材料二 都江堰治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念的具体表现。这一工程建立在对河道、水流、泥沙等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而且二千年来,它不仅没有对岷江河道、枢纽所在的周边地区、以及灌区内产生任何生态与环境的负面效应,反而促进了整个成都平原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与协调发展。
——李可可《都江堰——天人合一的典范》
请回答:
(1)依据材料概括都江堰的设计特点。(2分)
(2)依据两则材料,概括都江堰“天人合一”观念的具体表现。这种设计理念有什么具体作用?(8分)
参考答案:
(1)利用自然条件的优势,因地制宜。(2分)
(2)表现:设计合理,顺应自然;(2分)
作用:既能起到防洪灌溉的作用,又不破坏自然和生态环境;促进成都平原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为秦国的强大奠定了重要的的条件。(6分)
本题解析:
(1)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中讲述了李冰在修建都江堰的过程中“顺利地在玉垒山开凿了用于分流的‘宝瓶口’,在水中设立石人以观测水位等等。”说明李冰在都江堰的设计上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的优势,因地制宜等。
(2)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两则材料中“在玉垒山开凿了用于分流的‘宝瓶口’”、“工程建立在对河道、水流、泥沙等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而且二千年来,它不仅没有……负面效应,反而促进了整个成都平原……进一步提高与协调发展。”都反映了都江堰“天人合一”观念,设计合理,顺应自然;这样设计理念有十分重要作用,它既能起到防洪灌溉的作用,又不破坏自然和生态环境,促进成都平原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为秦国的强大奠定了重要的的条件。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