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均以失败告终,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
A.触动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而遭到强烈的反对
B.用人不当,危害百姓
C.支持变法的皇帝过世,他们失去了支持
D.保守派当政,坚决反对新法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韦骧《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贾集十艘”。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 ]
A.保甲法、农田水利法
B.将兵法、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募役法
D.免役法、更戍法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材料一:王安石上书:“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免役之法,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摘引自《临川先生文集》
?
材料二:他们中间的大多数和最坚强的人,却开始团结起来,互相激励,不要在这些富人面前屈服,要选出一个可靠的人作为他们的领袖……在这个时候雅典人把目光都盯在梭伦身上。他们认为,他是唯一和当时罪恶最无涉的人物;他既未曾插手于富人们的不义,也没有连累在穷人们困苦之中。因此,他们请他挺身而出,结束当前的纷争
——摘自《希腊罗马名人传·梭伦传》
(1)材料一中,王安石提出“免役之法”的目的是什么?(2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该项法令产生的影响。(3分)
(2)梭伦与王安石面对的社会问题有何相似性?(2分)他们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有何不同?(4分)由此产生了怎样的不同效果?(4分)
参考答案:(1)目的:增加政府收入,缓和阶级矛盾。(2分)
影响:有利于缓解政府的财政危机、统治危机,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2分)但原本无需承担差役的对象也要缴交助役钱则产生了新的矛盾。(1分)
(2)相似性:阶级矛盾尖锐(或统治危机严重)。(2分)
不同之处:王安石以“理财”为中心,偏重于谋求开辟财源以获取更多的财政税收;(2分)梭伦奉行“不偏不倚”思想,试图通过法律途径超越贵族和平民的狭隘集团私利,来化解社会矛盾。(2分)
效果:王安石变法遭到守旧官僚的群起反对,后来新法相继被废除;梭伦改革无法满足贵族和平民的两方面利益,但却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关于青苗法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发遥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摘自《宋会要辑稿·食货》
材料二:司马光曰;“今言青苗之害者,不过谓使者(官员)骚动州县,为今日之患耳,而臣之所忧,乃在十年之外,非今日也。……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富者不原取,使者以多散(贷出)为功,一切抑配(即强制百姓向官借贷)。恐其逋负(拖欠),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亡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数家负,春算秋计,展转日滋,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十年之外,百姓无复存矣。”
摘自《宋史·司马光传》
材料 三:苏轼说:“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援救民之田,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重法不可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非理之费,及其纳钱,虽富家不免违限。”
材料四:熙宁二年诏书,(青苗钱)务在优民,公家无所利其入。今乃乡村自第一等(富裕人家)而不皆(被迫)立借钱贯百,官借一千,令纳(归还)一千三百,则是观放息钱,与初“抑兼并,济困乏”之意绝相违戾,欲民信服,不可得也。
摘自《韩魏王家传》卷8
回答:
概括变法派和反对派关于青苗法争论的观点及反对派的阶级实质。(6分)评述反对派对青苗法的攻击。(5分)
参考答案:(1)变法派认为青苗法可以解决农民借贷的困难,避免高利贷的盘剥,增加政府收入。(2分)反对派认为,青苗法的“抑配”将造成违限拖欠,并造成地方混乱的严重社会后果。(2分)实质:反映大官僚地主敌视和反对变法的立场。(2分)
(2)由于变法派在用人和推行上的失当,确定存在一些扰民的弊端。王安石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而推行青苗法,应予以肯定。(5分)
本题解析:从“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十年之外,百姓无复存矣”、“虽富家不免违限”等关键语我们可以看出变法派与反对派的观点差异,当然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反对派是站在地主阶级立场出发考虑问题的;而弄清了这一基本问题我们就可以做出对青苗法的正确评价了,注意要以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分析评价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以下材料,然后解答问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所示,宋仁宗时期,军费开支占政府全年总支出多少个百分比?(2分)
(2)以上材料反映了北宋中期所面临的什么问题?(4分)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2分)
(3)商鞅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分别采取什么政治措施加强中央集权?(4分)
参考答案:
(1)百分比:76.9%(或答“约77%”)(2分)
(2)问题:军队数量不断上升,军费开支庞大;(4分)
根源:北宋初年,宋太祖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2分)
(3)商鞅变法: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2分)
明治维新:废藩置县,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2分)
本题解析:
(1)从图片中找出数据:军费开支是5000万缗钱,总开支是6500万缗钱。根据数学知识计算得出百分比即可。
(2)第二问在第一问的基础上较易回答:军费开支过大。联系所学知识,冗兵的根源在于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官僚机构臃肿,军队数量激增。
(3)第三问考查商鞅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在政治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结合教材知识概括回答。
点评:历史上是重大改革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①本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②促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如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宗教改革、明治维新等等。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