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变化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
[? ]
A.废止缠足?
B.断发易服?
C.新式婚礼?
D.废止跪拜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宁可亡我,不可变法。……”
材料二?“……无百年不变之法。”“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
材料三?“今变法之道万千,……而莫先于改科举。”“……欲开民智,非讲西学不可。”
请回答:
(1)上述三则材料是否出自同一政治派别?应当属何派别?你的依据是什么?(5分)
(2)为什么材料二认为“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其依据是什么?(3分)
(3)材料三的中心主张是什么?应如何评价?(4分)
参考答案:(1)否。(1分)材料一属顽固派,材料二、三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2分)顽固派反对变法,维新派主张变法。(2分)
(2)当时民族危机严重,而清政府极端腐朽,因此,“变法而强,守旧而亡。”(3分)
(3)改革教育制度,提倡西学。(2分)这一主张是正确的,有利于传播西方先进文化,推动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维新旧梦已成烟,谁识当年场上客”。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维新党在各个部门都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工作,直到举世都为之震动,认为比起这个青年的中国来,就是日本的明治维新也瞠乎其后。
——《字林西报》
材料二:(废除八股取士,使)“举国守旧迂谬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业,自是日夜相聚,阴谋与新政为敌”。?
——《梦蕉亭杂记》
材料三:政变之总原因有二大端:其一由西后与皇上积不相能,久蓄废立之志也。其二由顽固大臣痛恨改革也。?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四:在戊戌期间,康广仁曾批评其 兄康有为:“规模太大、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动太大。”?
——李书源、管书合:《洋务派与戊戌维新运动》
材料五:政变之总原因,盖出于光绪帝之怯懦,无权无勇,积威所施,不克自拔,慈禧以玩偶视之,一有异动,则随其喜怒而置焉!?
——萧一山《清代通史》
材料六:康梁之徒,欲以最短期内铲除千余年之积弊,俾中国欲为强国。……不知环境之阻力,偏于理想,多招忌妒,终则一无所成,其人固无经验之书生也。 ?
——陈恭禄《中国近代史》
材料七:?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维新派)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稣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英)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问题:(23分)
(1)材料一中“维新党在各个部门都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工作”有哪些?(5分)
(2)归纳上述材料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有哪些不同角度的认识。(2分)
(3)根据上述材料,评述“是什么断送了戊戌变法”。(16分)
参考答案:(1)(5分)
政治上,准许官民上书言事,裁撤冗官闲衙(2分)
经济上,设农工商局保护鼓励农工商业(1分)
科教上,奖励科学发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设立京师大学堂(2分)
(2)(2分)
维新派自身局限;依靠力量;顽固派抵制;社会力量的支持(答出2个即得4分)
(3)(16分)
本题采用分层评分法,按以下五个递进的层次评分:
第一层次:前结构的回答。只有结论而没有用材料加以论述,或回答与材料无关。(0分)如:是维新派自身断送了戊戌变法。
第二层次:。单点结构的回答。从一个角度用一个材料来进行论述。(2—5分):如:是维新派自身断送了戊戌变法,改革太快。
第三层次:多点结构的回答。能从一个角度用多个材料来进行论述。(6—9分):如:是维新派自身断送了戊戌变法。改革太快,规模太大,理论有缺陷。
第四层次:关联结构的回答。利用材料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述。(10—13分)如:是维新派自身断送了戊戌变法。改革太快,规模太大,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断送戊戌变法,一方面是专制权力的争夺,另一方面是改革危及自身利益。
第五层次:抽象拓展结构的回答。超越材料本身而进入抽象、提升的层次 (14—15分)
进一步提炼出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如能指出:A.改革的目标和指导思想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趋势;b.改革的领导集团是否拥有足够的智慧和力量;c.改革的策略是否得当并且实施到位;d.改革是否获得足够的社会支持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下列对戊戌变法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是一场爱国的政治改革运动?②是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权斗争
③彻底动摇了专制统治的秩序?④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故②不正确;由于顽固势力的政变,戊戌变法失败,故③不正确;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一次思想解放潮流,①、④正确,故答案选择C项。
点评:关于戊戌变法的性质,还要注意运用现代化史观,分析其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康有为)说一个国家只要能立宪,皇帝有无是无关紧要的。当时英国有皇帝,德
国、日本、意大利也都有皇帝,我们不必定要革命废皇帝,我们尽可一意推行宪法,让满洲人仍做皇帝也要得。……康有为实在没有看清楚,他以为只要光绪皇帝听他话,变法就变得成,这是他的大错误。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材料三 ?救亡、革新与革命是近代中国三大急迫而突出的课题,救亡与革新曾激扬起历史的波涛,而启蒙之激发理性,启迪民智,反对迷信,反对愚昧,改造几千年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一切变革与革命的前提。
——马洪林《戊戌维新的历史思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的政治主张及其提出的历史背景。钱穆认为康有为的认识不足之处是什么?(5分)
(2)材料二是基于怎样的视角对戊戌变法进行评价的?按照这一视角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3)从材料三的观点出发,说明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2分)
参考答案:(1) 君主立宪(1分)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2)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没有认识到封建势力的强大。(2分)
(2)现代化史观。(2分)触动传统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影响其后历次革命运动;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1分,任意两点1分)
(3)促成民族觉醒,起到思想启蒙作用。(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