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孝文帝在迁都过程中,受到了一些元老贵族为首的保守势力的激烈反对,太子拓跋恂反对尤为激烈,孝文帝先将太子废掉,然后又把他处死。同时,孝文帝还镇压了一批反对派,借机打击反对改革的保守势力。493年,经过长途跋涉,终于迁都洛阳。孝文帝在改革中禁用鲜卑语,以汉语为正音,他知道30岁以上的鲜卑官吏改口比较困难,同意暂缓;但30岁以下在朝做官的,则强令改说汉语,如有违反将受到降职或撤职处理。
材料二:王安石在做宰相最初几年,凡他认为应该做的事,如得不到宋神宗的同意,必定要与之力争。在改革过程中,以“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冲破重重阻力,百折不挠,人称“拗相公”。其改革遭到反对派的强烈抨击,曾先后两次被罢相位,但却从未动摇过变法的决心。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孝文帝改革中的什么措施(一项即可),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措施?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4分)
(2)归纳概括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4分)
(3)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两位改革家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2分)
参考答案:(1)措施:①迁都或说汉话(移风易俗)。②8项任意3项
(2)内容:①理财: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和市易法等。②整顿军队:实行保甲法、保马法和将兵法等。③取士之法:改革科举、整顿太学、唯才用人。(任意四项)
(3)学习两位改革家观察敏锐、以高瞻远瞩的气魄来应对形势、勇于改革的精神;面对困难和挫折坚持不懈、用于斗争,以强有力的措施积极推进改革的进取精神。(一点就给分,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变法维新的呼声早在19世纪60年代初期就已经酝酿,但只有到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它才发展成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其社会因素不包括
[? ]
A.“瓜分豆剖”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B.“举步维艰”的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C.“揭杆斩木”的农民运动初显端倪
D.“自强新政”的洋务运动进展缓慢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这是商鞅变法中哪一条法令的规定
A.奖励军功
B.废除“世卿世禄制”
C.连坐法
D.“燔诗书而明法令”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法令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戊戌维新运动期间,中国兴起了第一次学习外国语言的热潮。下述因素中,与当时的外语热无关的是
[? ]
A.西学的兴起与不断传播
B.外国在华企业机构需要大量翻译、买办人员
C.新式学校的要求
D.科举制的废除解放了读书人的思想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
A.没落贵族
B.立功将士
C.新兴地主
D.富裕农民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从材料可知,说这话的人对变法是不满的,那些人会不满呢,利益受损者,因此选A。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