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多年前, 欧洲兴起中国文化热。在宗教的欧洲,人的心灵是神的奴隶,人们以为心中如果没有上帝,便有罪恶感。然而,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让欧洲人看到了一个不信仰上帝的国度,人民有着积极向上和快乐的心灵。这促进了理性主义哲学的思考。儒家文化中君为轻,民为重,民心决定政权的思想, 成为民主思想的源头。当时的欧洲, 国家主要由皇权和贵族统治,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 更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利, 欧洲人对中国通过公开考试在平民中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 极为椎崇。
(1)依据材料一, 概括指出中国文化中可供欧洲人借鉴的元素。并进一步分析200年前欧洲中国文化热的意义。(5 分)
材料二?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康德
材料三?(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恩格斯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启蒙运动时期人文精神的含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指出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人文精神的变化。(3分)
材料四?正像卢梭说的,他是“凭假设和条件的推理”来构成他的学说的。其实,所有启蒙思想家无不如此。但在争取人的权利和尊严的问题上,对广大人民来说,首先是在争取生存的问题上,这种学说和原则却具有一种完全新颖的、扣人心弦的含义,起到了使人们为之奋斗的作用。18世纪还不可能出现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动态的观点。对社会、政治问题的思考,还只能停留在社会关系的静态的幻象上面。
——王养冲《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3)归纳指出材料四关于启蒙运动作用的看法。(2分)同时指出“静态的幻象”的启蒙学说有哪些局限性?(2分)
参考答案:(1)元素: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儒家文化中“民贵君轻”思想;公平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3分)
意义:促进了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中国文化成为欧洲启蒙四项运动的一个重要思想动力,成为欧洲知识界反封建和反宗教的利器。(2 分)
(2) 含义:①独立思考、理性判断;②抨击天主教会,反对专制;③提倡真理、正义、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任两点即可,2分)变化:从肯定人性、尊重人的价值发展到提倡科学与自由平等。(从崇拜人性发展到崇拜理性)(1分)
(3)看法:开启民智。(2分)局限性:仅凭假设与推理来构想学说;看不到经济与社会的辩证联系。(2分)
本题解析:(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文化中可供欧洲人借鉴的元素,“元素”可从材料二分析得出,主要有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儒家文化中“民贵君轻”思想;公平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等。分析200年前欧洲中国文化热的意义,可从促进了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中国文化成为欧洲启蒙四项运动的一个重要思想动力,成为欧洲知识界反封建和反宗教的利器等角度来说明。(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启蒙运动时期人文精神的含义,材料二中主要反映了独立思考、理性判断,材料三反映了抨击天主教会,反对专制;提倡真理、正义、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根据所学,归纳指出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人文精神的变化,文艺复兴的思想核心是人文主义,启蒙运动的思想核心是理性主义,所以这个变化主要指从肯定人性、尊重人的价值发展到提倡科学与自由平等。(从崇拜人性发展到崇拜理性)。(3)需认真分析材料四,材料四认为启蒙运动的作用是开启民智(启蒙人们思想)。材料中“静态的幻象”的启蒙学说的局限性是仅凭假设与推理来构想学说;看不到经济与社会的辩证联系。
点评: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资产阶级性质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主张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宣扬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反对君主专制,等级制度,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的准备。与此相关的知识点来源:91考试网如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启蒙学说发展了?人文主义,这主要表现在?
[? ]
A.反对教权主义和蒙昧主义?
B.宣传天赋人权 ?
C.提倡自由平等?
D.主张建立法治社会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的欧洲上空,弥漫着战争乌云。海上有三次英荷战争,陆上有旷日持久并席卷欧洲各国的“三十年战争”。各交战国在战争中不仅采用欺诈、偷袭等卑劣手法随意发动战争,而且疯狂屠杀平民,抢掠财产,欧洲大地处处是尸骨遍野,断壁残垣。出于对上述状况的忧虑,荷兰学者格劳秀斯提出了国际法的设想。格劳秀斯指出:国际法是支配国与国交往的法律,其目的在于保障国际社会的集体安全,限制掠夺战争的发生,减轻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国际法应通过召开国际会议,由与会各国共同确定,一经确定,各国不论强弱大小,都必须服从国际法的约束,不得以国内法为借口违反国际法的规定;国际法的前提是国家主权,任何国家的主权不受别国的意志或法律的支配。格劳秀斯还拟定了国际法的一些具体条文,如:参加战争应以正当理由宣战;交战双方均不得杀害平民、儿童等非作战人员,也不准抢掠他们的财产,不准杀害、虐待停止抵抗的战俘,保护交战双方外交人员的人身安全及财产等。格劳秀斯被西方各国奉为近代国际法的奠基人,他提出的国际法主张逐渐为欧美各国认可,并成为18世纪以后确立以欧美为主导的国际法体系的基础。
——摘引自《国际法的渊源》
材料二?近代中国学者郑观应认为:近代西方为主导的国际法体系对中国的尊严构成了严重的挑战,为维护中国尊严,回应上述挑战,中国必须采取有力的对策,为此他著文写道:“若我中国,自谓居地球之中,余慨曰夷狄,向来划疆自守,不事远图。通商以来,各国恃其富强,声势相联,外托修和,内存觊觎,故未列中国于公法(即国际法),以示外之意,(这句话的含义是把中国排斥于国际法之外,与中国打交道无需按国际法办事)。而中国不屑为万国之一而列入公法,以示定于一尊,正所谓孤立无援,独受其害,不一可不幡然变计者也。”“夫地球圆体,既无东西,何有中边?同居覆载之中,奚必分夷夏?如中国自视为万国之一,则彼公法中必不能缺中国,而我中国之法亦可行于公法。所谓彼教之来,即我教之往,风气一开,沛然莫御。”
——摘引自郑观应《论公法》?
(1)根据材料一,归纳概括格劳秀斯国际法主张体现的先进的价值观念。(9分)
(2)指出格劳秀斯提出上述先进价值观念的历史条件。(8分)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概括郑观应为回应西方主导国际法体系挑战提出的对策。(8分)
参考答案:
(1)观念:①反对掠夺战争,拥护和平;②国际法高于国内法(国际法权威不可侵犯);
③各国主权平等(国家、主权不可侵犯);④保护人的生存权;⑤保护私有财产。(9分)
(2)历史条件: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并扩大,西方国家争夺殖民地、争夺霸权的矛盾激化;②欧洲各国间的战争带来严重危害;③欧洲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国家主权意识的日益增强;④欧洲民主启蒙运动兴起。(8分)
(3)对策:①抛弃“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
②变法图强;
③主动融人近代国际法体系;
④提高中国在国际法体系中的发言权,将中国法律列入国际法之中。(8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从材料一中“其目的在于保障国际社会的集体安全,限制掠夺战争的发生,减轻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都必须服从国际法的约束,不得以国内法为借口违反国际法的规定;国际法的前提是国家主权,任何国家的主权不受别国的意志或法律的支配。”“交战双方均不得杀害平民、儿童等非作战人员,也不准抢掠他们的财产,不准杀害、虐待停止抵抗的战俘,保护交战双方外交人员的人身安全及财产等。”等信息来概括答案。第(2)问依据材料一中“17世纪的欧洲上空,弥漫着战争乌云。海上有三次英荷战争,陆上有旷日持久并席卷欧洲各国的“三十年战争”。”并联系所学从资本主义市场扩大引起争夺殖民地矛盾激化,战争带来危害,欧洲国家意识增强以及启蒙运动的发展等视角分析概括。第(3)问从材料三中“若我中国,自谓居地球之中,余慨曰夷狄,向来划疆自守,不事远图”“故未列中国于公法(即国际法)”“则彼公法中必不能缺中国,而我中国之法亦可行于公法。”等关键信息来概括郑观应的对策。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7 ~18世纪,欧洲兴起了新一
轮思想解放运动,法国人引领了时代潮流,涌现出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狄德罗等杰出思想家。这场运动是
[? ]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启蒙运动?
D.文学革命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西方人文精神经历了三次大的演进和变化,涌现出许多时代巨人,发出具有震撼力的时代呐喊。下列人物和主张的连线,正确的是
A.普罗塔哥拉——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统一的
B.薄伽丘——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C.伏尔泰——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D.康德——人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A中的主张不是普罗塔格拉的,而是苏格拉底的主张,排除A;B中的主张是莎士比亚的,而不是薄伽丘的,排除B;C中的主张是卢梭的,而不是伏尔泰的,排除C;只有D的主张与人物一致,所以选择D。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