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八)
2017-08-05 22:59:2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6分)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4分) 材料三 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 (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6分) (4)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2分)
参考答案:(1)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 (2)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多元性(兼收并蓄)。唐朝实行开放政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等。 (4)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素中发展和丰富。
本题解析:(1)材料一内容非常简单,三句话三个观点。第一句“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表明观点是主张实行仁政。第二句“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表明老子的无为观点。第三句“明法者 强,慢法者弱。”表明的是法家的法治思想。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背景就要联系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四个方面。也就是百家争鸣的产生背景。 (2)材料二内容主要是董仲舒的言论。结合教材,我们发现这段文字主要说明的是新儒学。强调统一与和平。阐述董仲舒的思想的影响主要从成就上和对后世的影响上。更加侧重于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也要谈一谈。 (3)材料三中的“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表明唐代时期的文化特点是吸收了本国其他民族的文化及外国文化的特点,因此具有多元性。而产生的原因,我们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考虑。 (4)本题主要考察利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对历史现象进行正确的评述能力。对于思想发展史的一个认识需要根据历史现象多角度,多层次的去分析。不能单单根据一个历史现象进行解释和论断,必须要通过对比等方式找到共同点,总结出答案。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启蒙运动时期,欧洲一些启蒙思想家竭力推崇儒家学说,并加以借鉴;1840年以后,启蒙思想逐渐传入中国,最初却受到了儒学思想家的抵制。材料反映了欧洲、中国对外来文化态度不同,其主要原因是( ) A.学说体系不同 B.阶级基础不同 C.政治诉求不同 D.文明开化程度不同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题是最佳式选择四个选项均和题意有关,解题的关键是需要结合设问比较四个选项。伏尔泰是资产阶级代表,资产阶级具有开放性特征;中国的儒学思想家是地主阶级代表,具有保守性,阶级基础的不同决定了政治诉求、开放程度和学说体系的不同,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伏尔泰的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这是台湾某教科书对历史上某个时期的解释,该时期是
世 袭 尚贤
财产共有 财产私有
阶级制 齐民化
封建制 郡县制
宗庙议事 庙堂议事
| A.夏商西周 B.春秋战国 C.秦汉三国 D.两晋南北朝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由从世袭、财产共有、阶级制、封建制、宗庙议事到尚贤、财产私有、齐民化、郡县制、庙堂议事,反映此时出现私有制、打破了血缘世袭的局面。故选B,商周时期宗法制和分封制遭到破坏,社会处于大动荡的时期。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动荡的局面 点评: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大动荡时期,主要表现在政治上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渐的崩溃,周王室力量缩小;在经济上,井田制逐渐的瓦解,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并不断的发展;在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国的变法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一个是战争不断,各国的力量在急剧的分化组合;另一个是生产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建立,社会性质正在发生变化。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明朝天顺年间,山西的一个正五品官员刘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人们都喜欢拿王阳明和马丁·路德作比较。有的西方学者更直接称王阳明为“中国的路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二 王守仁进一步发展、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与程朱理学形成分庭抗礼之势。……王守仁继承了陆九渊“发明本心”的思想,主张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心,以自己的内心为最高权威,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体现出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萌芽。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三 当时(1517年)还是维登堡大学的牧师的路德将他的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到了教堂门口。他的大多数主张并不具有革命性,但他的确表明,“上帝之语”并不在教会的说教里,而在《圣经》里,这就大大地削弱了教会的权威。……1520年末,路德和教会彻底决裂……将教皇的驱逐训令烧毁;次年,他被召唤出席在沃尔姆斯召开的皇家议会。路德拒绝改变其主张,他说:“除非你们能用《圣经》或令人信服的理由说服我。”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王守仁的基本主张,并概括其思想在儒学发展史上的地位。(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路德的哪些观点“削弱了教会的权威”?由此引发的宗教改革运动给欧洲思想界带来了什么影响?(10分)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王守仁和路德思想的相似之处。(6分)
参考答案: (1)基本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发明本心(答“‘灵明’即是本心,是良知”也可);致良知;知行合一等。(6分) 地位: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2分) (2)观点:“上帝之语”(或真理)不在教会的说教里,而在《圣经》里; 人的灵魂得救无须教士作为中介,要靠自己虔诚的信仰(答“信仰得救”或“因信称义”也可); 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和上帝沟通、对话; 《圣经》代表着理性,代表着思想自由。(任答其中3点即可得6分) 影响:宗教改革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了的人文主义精神;它将西欧人从长期的基督教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4分) (3)相似之处:强调人的信仰的自由;敢于挑战正统(或具有叛逆的思想),敢于批判权威;促使社会的主流思想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不可笼统回答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6分)
本题解析: 试题解析:第(1)题考查王守仁的主要思想主张,材料一是他的“知行合一”思想,材料二中体现了他的“良知”观,其他的思想如“致良知”等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王守仁思想的地位主要有两层,一是他对陆九渊心学的完善,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二是心学本身对儒学发展的作用。 第(2)题主要考查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观点以及对欧洲思想发展史的影响。材料中“上帝之语”并不在教会的说教里,而在《圣经》里,这就大大地削弱了教会的权威。另外关于马丁路德的一些宗教改革主张,如 “信仰得救”或“因信称义”、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和上帝沟通、对话,都削弱了教会的权威。关于宗教改革的影响结合教材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第(3)题考查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两人的相似之处可从思想观点本身的共性、思想的价值和产生的影响等角度回答。如都挑战了权威,都促进了社会主流思想的发展等。 考点: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王阳明;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马丁路德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