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958-1971年美国和西欧共同市场的经济增长率(1971年比1958年增长总和):下表反映的情况导致的世界形势是

[? ]
A.美国丧失了世界霸主地位
B.世界经济开始呈现多极化格局
C.西欧取得了军事上的自主
D.欧洲恢复了世界政治中心的地位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中国古代皇权消长示意图

材料二:?如图,明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

材料三:(万历二十九年七月)丁未,……“吴民生齿最烦,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往者税务初兴,民咸罢市。孙隆(明万历年间司礼监太监,监理税务)在吴日久,习知民情,分别九则,设立五关,止榷行商,不征坐贾,一时民心始定。然榷网之设,密如秋荼,原奏参随本地光棍,以榷征为奇货,吴中之转贩日稀,织户之机张日减,加以大水无变,穷民之以织为生者,岌岌乎无生路矣!”
——《明实录》卷三百六十一 《明神宗实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明清时期皇权得以加强的具体措施。(4分)
(2)根据材料二明代中期税收结构的变化和材料三分析当时社会已经出现了怎样的一种经济特征?(2分)这种经济特征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2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造成这种发展趋势的原因。(10分)
(3)材料一和材料二、三之间存在什么必然联系?(3分)
参考答案:(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权分六部,由皇帝直接控制。(2分)
清朝:设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2分)
(2)经济特征:明代中期工商杂税的增长并成为税收的主要支柱,以及材料三当中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反映了当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2分)
发展趋势:缓慢发展(2分)
原因: 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与海禁政策;关卡林立和征收重税;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小农经济及传统的买田置地的观念。(其他答案合理亦可10分)
(3)材料二、三所反映的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因而明清时期的专制君主为维护封建统治必然加强君主专制。(3分)
或材料一中的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必然导致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进而体现了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的特征。(3分)
本题解析:(1)明清时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君权:明初废丞相,后设内阁;权分六部,由皇帝直接控制;清朝设军机处,皇权发展到顶峰。(2)从材料二的图示可以看出明代中期工商杂税的增长并成为税收的主要支柱;材料三中“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当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3)材料一中明清之际君主专制的加强,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点评:资本主义萌芽在明中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出现,但是发展缓慢。原因之一就是材料一中所说的君主专制的加强。除此之外,经济上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和文化上的文化专制也是其发展缓慢的因素。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四位学生在讨论穿衣服的问题。甲生说:“穿衣服应该合乎季节变化,天气冷穿多一点,天气热穿少一些。”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与地位而定,有什么样的身份,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穿得破烂也没什么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统一由上级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衣服不就就好了吗?”这四人的想法,恰可代表儒、道、法、墨四家思想。请按照甲、乙、丙、丁排列,选出正确选项
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
B.甲-道乙-墨丙-法丁-儒
C.甲-儒乙-法丙-墨丁-道
D.甲-道乙-儒丙-墨丁-法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周恩来与中科院负责人谈话时曾指出:“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如果李森科不对,我们没有理由为李森科辩护,我们就向被批评的胡先辅承认错误。”该谈话
①体现了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②是落实“双百”方针政策的表现
③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
④蕴含了 “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l956年,新中国的“双百”方针出台,要求在科学界要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题干材料强调的就是这种科学精神。①②正确;③学术问题政治化出现在“文革”时期;④“科教兴国”战略是在改革开放时期提出的。故答案为A。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隋朝消灭了其前人的过时的和无效率的制度,创造了一个中央集权帝国的结构……人们在研究其后的伟大的中华帝国的结构和生活的任何方面时,不能不在各个方面看到隋朝的成就,它的成就肯定是中国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一一《剑桥中国隋唐史》
材料二:唐太宗评价隋文帝杨坚曰: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衍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朕则不然。择天下贤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有功则赏,有罪则刑,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是如何实现他的意图的。(3分)
材料三时间?中国人口?
公元1651年,?顺治8年,? 10,630,000(丁)
公元1712年?康熙51年,? 24,621,324(丁)
公元1741年?乾隆6年? 143,411,559人
公元1790年?乾隆55年,? 301,487,115人
(清代前期顺治、康熙、雍正三朝,户口统计只重男丁,对“未成丁”或“男女幼丁”等人口不作统计。)
(1)隋文帝杨坚统治时期,被后世所称颂为“开皇之治”。说一说隋文帝是如何“创造了一个中央集权帝国的结构”(3分)
(2)你是否同意唐太宗的评价?请依据材料和所学阐述理由。(2分)
(4)请分析导致清代人口发生变化的政策原因有哪些?(3分)
(5)根据以上三个著名治世,归纳概述中国古代形成治世的主要原因。(2分)
参考答案:(1)隋文帝完成统一大业后,加强中央集权,开创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府兵制,沿用均田制,对以后王朝影响深远
(2)不同意,杨坚开创三省六部制,目的就是减少君主决策错误
(3)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制度上沿用隋制;任用贤臣,善于纳谏,开创贞观之治的局面
(4)更田名、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废除人头税、隐蔽人口现象减少
(5)减轻租税赋役,鼓励农耕,任用贤能,整治吏治,制度创新,统治者个人素质高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