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恩格斯说:中日战争意味着古老中国的终结,意味着它的整个经济基础全盘的但却是逐渐的革命化,意味着大工业和铁路等等的发展使农业和农村之间的旧有联系瓦解…对恩格斯的话理解正确的是(? )
A.恩格斯预见了中国将会爆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恩格斯是说中国将会进行工业革命
C.是指自然经济的瓦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D.中国将会被日本打败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通过阅读材料可知,古老中国的经济基础是自然经济,它的全盘革命化以及后面出现的联系瓦解可以明白是指的自然经济的瓦解与商品经济的发展。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顾炎武曰:“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有研究者据此得出“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的结论。该推论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根据材料“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说明顾炎武认为分封制的缺点是地方权力过大,郡县制的缺点是中央集权的集权程度太高。其与“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的结论不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下图是中国不同时期的服饰,可见服饰变化

A.表明人们的等级观念日趋淡漠
B.折射出时代的变迁
C.反映不同阶层和职业贵贱有别
D.展示中国服饰由开放到保守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康熙帝(1662~1722年在位)为维护国家主权、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了杰出贡献。下图所示斗争

A.推动了台湾问题的顺利解决
B.与平定“三藩之乱”同时进行
C.为打击噶尔丹分裂势力创造了条件
D.为我国东北边防带来了200余年的安定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该题属于图表型材料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康熙一生重大事件的记忆能力。图中的地理位置涉及到的是抗击沙俄的斗争,但没有带来200余年的长期安定;时间上在台湾、三藩之后,故C项表述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在这一社会变革时期,出现了以老子、孔子等为代表的大思想家,出现了以“百家争鸣”为代表的文化繁荣。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这一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同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大变革,即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形成,这种变革使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变革发表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2)当时,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使得当时没有统一的政治力量去钳制思想,造成思想的空前活跃,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3)社会的动荡,使各国统治者为在争霸中占据优势,纷纷重用有才学的人,在客观上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本题解析:这个问题涉及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发展特点,必须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因为文化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及阶级结构变化的反映。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