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3分)国家主席习近平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材料一?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例如抗美援朝、建设重工业。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两者必须兼顾,不兼顾是错误的。那么重点放在什么地方呢?重点应该放在大仁政上。现在,我们施仁政的重点应当放在建设重工业上。?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
材料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我国经济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加快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继续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
材料三?国家定价商品和市场定价商品变化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应如何处理“大仁政”与“小仁政”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实施“大仁政”的主要措施及其意义。(6分)
(2)据材料二简要说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是中共哪一次重大会议?(3分)
(3)材料三中国家与市场定价商品比例的变化说明了什么?(2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趋势。(2分)
参考答案:(1)两者兼顾,以“大仁政”为主。(2分)
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2分)
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奠定了工业化初步基础,(2分)
(2)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加快发展,参与国际竞争;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分)中共十四大。(1分)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2分)
(4)由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图片以及文字史料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中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两者必须兼顾,不兼顾是错误的。”的信息不难判读出答案;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中“我们施仁政的重点应当放在建设重工业上”并结合所学从一五计划角度思考作答措施;意义从对我国工业化影响角度综合分析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材料二中“我国经济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加快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等信息去归结答案;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十四大会议角度思考作答即可。第(3)问对应材料三,依据材料三中图表信息“国家定价的比例由原先76%下降到5%,从市场定价24%上升到现在95%”信息并结合我国当时经济体制改革效果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建立。第(4)问属于开放题型,回答时候结合文字史料以及图片信息,从文字史料中可以看出建国初期实行计划经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从图片中的数字变化不难回答出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中华民族在近代历史中的荣与辱、兴与衰,无不同国共两党或亲密相处或怒目相向有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以台湾为依托,把海南岛和金门、马祖作为两翼,依恃其海、空军的所谓优势,不仅要保住流亡的政权,更要准备“反攻大陆”。蒋介石提出国民党的政治目标是“反共抗战,复国建国”。他的如意算盘是“一年准备,二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
——刘建武《国共关系七十年》
材料二 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并希望台湾当局在他们认为适当的时机,派遣代表到北京或者其他适当的地点,同我们开始这种商谈。
——周恩来在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报告
材料三 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解决台湾和大陆关系问题上的办法有何不同?(
(2)材料三中邓小平提出的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是什么?后来又有何发展?
(3)据以上材料谈一谈对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
参考答案:(1)材料一:台湾致力于“反攻大陆”。材料二:平等协商、和平统一。
(2)平等会谈;“一国两制”。
(3)两党友好相处,国家完整统一事关国家兴衰;统一是两岸人民共同心愿;统一是国家内政,不允许外来势力插手;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本题解析:第(1)题从材料一可归纳台湾和大陆关系是武力对峙,台湾时刻准备反攻。从材料二可以明确大陆对台的政策是协商和平解放台湾。第(2)题从材料的上下文判断应是“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第(3)题应从历史与现实、国家与民族利益至上、内政与外交等角度来回答。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953年,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中所占的比例仅有2.3%。20世纪50年代,中国采取哪些重大措施来改变制造业的落后状态。
①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②实施五年计划;③大跃进;④人民公社化运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1953年中国开展一五计划建设,学习苏联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①②正确;1958年中国发动大跃进,片面发展重工业,力图迅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③正确;④不对,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农村片面追求生产关系的公有化程度,与题干“改变制造业的落后状态”不符。
不符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人类历史的发展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伏尔泰在谈及孔子思想时叹言道:“欧洲的王族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的与物质的世界。
——李云泉主编《中西文化关系史》?
材料二?唐初对外来文化大胆吸收,外来民族的音乐、歌舞、技艺、服饰皆为唐人普遍喜好,刻意仿效。……清朝政府自认为是天朝大国,别的都是蛮夷小邦,不与外国往来。满清严禁中国人学外语,严禁华人与外人接触
——李云泉主编《中西文化关系史》
材料三?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先进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四 当今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超越了民族与各族的界线,传承着和平与发展的福音;世界博览会将各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环球小姐大赛、环球嘉年华、迪斯尼主题公园等活动将鲜花、欢笑和美丽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
(1)材料一中“新的精神……世界”指什么?伏尔泰推崇东方新的精神世界原因是什么?
(2)与唐初相比,清朝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斗争实践,谈谈毛泽东是如何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的?
(4)概括材料三反映的现象,并分析原因。
参考答案:
(1)精神世界:孔子的儒家思想。儒学中仁、仁政、为政以德的思想有利于欧洲启蒙思想家进行反封建专制的宣传;
(2)变化:由积极吸收到极力排斥。影响:阻断了中外文化交流;是造成了中国近代落后的重要原因。
(3)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4)现象:人类文明间的交流进一步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原因:科技革命的发展;全球化的加速;交通、通讯技术的进步(网络的发展);两极格局的结束。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20世纪60年代,中国一边反对美国帝国主义,一边反对苏联修正主义,外交形势严峻。导致该局面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两极格局的形成
B.社会制度的对立
C.意识形态的分歧
D.综合国力的消长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A不对,两极格局的形成是在二战后初期;? B不对,中苏都为社会主义国家,没有社 会制度的对立;D不对,综合国力的消长与此无关;C符合题意,此时中国也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点评:从新中国建立到70年代末,中国对外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就是:“两个拳头打人”,时间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指依靠广大亚非拉国家,反对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和苏联为首的修正主义以及各国反动派。自新中国成立,世界头号强国,资本主义阵营的老大美国就对中国推行“孤立”和“遏制”政策,从而带动了一大批资本主义国家敌视中国。自50年中期起,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苏联对中国的大国沙文主义越来越明显,于是中苏的矛盾逐渐激化。因此,“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已不适于变化了的外交形势,所以中国面向独立的亚非拉国家推行“一大片”的外交方针。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