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中西民主制度的第一次分野几乎是必然的,无论是古希腊的城邦民主,还是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们都各自适应了当时当地的历史和地理条件,是制度演进的客观结果,而不是人们主观选择的结果。……到清朝后期,当西方国家再一次回到民主制的时候,我们的老大帝国已经落后西方国家很多了,甚至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有识之士敏感地觉察到这将是“三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处于这场变局中的许多人以为必须全盘西化,实行西方式的民主制度才能救中国,却不料历史的演进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中西民主制度在这场持续近百年的历史变局中第二次分野。这一次分野,中国选择了民主制度,但中国所选择的民主不同于西方的民主。
——摘编自潘传表《中西民主制度的两次历史分野》
材料二?和中国古代那种静态的、有很大凝固性的社会不同,中国近代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和西方从中世纪到近代是通过自我更新机制来实现社会变革也不一样,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冲击,又通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的推陈出新(即推封建主义之陈而出民主主义之新)。所以,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有其很大的独特性,这需要通过对社会机构、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形态各方面做具体深入的研究来说明。?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序》
材料三?中国从前是很强盛很文明的国家,在世界中是头一个强国,现在还不如殖民地,为什么从前的地位那么高,到了现在便一落千丈呢?此中最大的原因,就是由于我们失去了民族精神。我们今天要恢复民族地位,便先要恢复民族精神。……除了大家联合起来做成一个国族团体以外,就要把固有的旧道德先恢复起来。……就是固有的知识也应该唤醒他。……现在要恢复固有的地位,便先要把我们固有的能力一齐都恢复起来。……恢复我一切国粹之后,还要去学欧美之长,然后才可以和欧美并驾齐驱。
——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1924年3也2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西民主制度第一次历史分野各自是如何实现的?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政治两次分野之间的关系。(8分)
(2)材料二中提到的“新陈代谢”实际上是指什么?请用史实说明“接踵而来的外力冲击”又是什么?(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恢复民族地位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提出这些主张后为此付出的努力。(8分)
参考答案:
(1)实现:古希腊通过梭伦、克里斯提尼和伯利克里改革逐步确立和发展起奴隶制民主政治。中国在秦统一全国后正式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后来不断发展、完善、强化。(4分)
关系:古希腊的民主理论和实践成为近代西方政治文明的摇篮,近现代西方民主制度继承和发展了古代雅典的民主制度,但二者又有本质区别。(4分)
(2)“新陈代谢”:实际上是指近代中国社会变化或转型,是指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2分)“接踵而来的外力冲击”:指的是1840年以来欧美等资本主义强国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及不平等条约签订所产生的影响;(2分)欧美资本主义生产生活方式及现金科学技术的传入和影响。(2分)
(3)主张:民众的团结;恢复民族的精神,恢复固有的道德、知识、能力;学欧美之所长。(6分)
努力: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2分)
本题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中西民主制度的第一次历史分野”的基本含义,从材料中可知是指古希腊的城邦民主和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依据教材知识可知古希腊的城邦民主(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和中国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秦的建立-后世的发展、完善而不断强化);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可知“新陈代谢”主要指的是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以此归纳即可;而“接踵而来外力冲击”是指:自1840年以来外国或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以及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组成的不平等条约体系及其影响;还有欧美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急速地渗入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等。第(3)问,考查学生阅读、提炼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结合“先要把我们固有的能力一齐都恢复起来。……恢复我一切国粹之后,还要去学欧美之长”归纳即可,第二小问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如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国民大革命等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皇帝玉玺

图二 实施陶片放逐法时使用的陶片
材料二: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国家政事,不论大小,都由皇帝决定”。那时的奏章都是刻在竹简上的,据说秦始皇每天看下面送来的奏章,要看一百二十斤,不看完不休息。
材料三: “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决定国家的一切重大事务。大会每月约举行4次,在公民大会中,容许有充分的发言自由。
——《世界历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图一和图二分别代表着中西政治文明的不同走向,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一中的图片按照史料类型划分,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二中秦始皇废寝忘食批阅奏章,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三及课本知识,归纳出雅典政治的特点。并举三个重大事件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前者代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后者则代表西方民主政治制度。
(2)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或实物史料)。
(3)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
(4)人民主权及全体成年男性公民直接参政、轮番而治、公民意识、法律至上。事件及说明:梭伦改革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克利斯提尼改革标志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伯里克利改革将雅典的民主政治推向了顶峰。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30分)历史资料是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掌握各种类型的历史资料对于我们理解和学习历史有重大帮助。
文字资料: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国家馆的建筑设计凸显了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整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和谐”思想;中国国家馆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示了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精华;安徵馆以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徼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了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
(1)据材料概括说明中华文化的主要特征。(4分〉
统计图表:

(2)根据统计表指出19世纪西欧和中国的人均GDP各自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西欧产生这种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8分)
图片资料:

(3)根据图片概括中美关系发展的历程,并从美国方面分析导致图二中两国关系发生变化的原因。(11分)
历史地图:欧盟大家庭

(4)简述二战后欧盟建立的过程,分析欧盟的逐步发展、扩大对世界格局的影响。(7分)
参考答案:(1)特征:中国馆的整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和谐”思想;五千年中华文明精华的展示说明了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源远流长;中国国家馆的建筑设计凸显的中国元素,以及安徽馆徽派建筑和民间艺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种文化和谐相处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任答2点即可得4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变化趋势:西欧急剧上升,中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2分)
原因:工业革命在西欧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开始,机器大生产逐步取代了手工劳动,使生产力获得了大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确立,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血腥的殖民掠夺,给资本主义国家带来了巨额财富。(6分)
(3)历程:20世纪50年代中美敌对,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当前中美关系在合作与摩擦中曲折前进。(3分)
原因:①新中国建国二十多年来国际地位不断提高;②美国长期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③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不得不调整对华政策;④70年代美国在经济上受到日本、西欧的挑战,又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国力有所下降。(8分)
(4)过程:1951年签订《巴黎条约》;1957年签订《罗马条约》; 1967年欧共体成立;1992年签署《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欧洲联盟的成立;1999年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答到5点即得5分)
影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形成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局面,欧盟成为世界政治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推动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秦朝时制定的法律细密严苛,实行“轻罪重罚”,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二者的最大差别是
A.对犯罪的惩处力度
B.法律规定的立足点
C.立法的完整全面性
D.打击犯罪的效果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前者注重刑罚在打击犯罪中的重要性,强调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后者是疑罪从无,出发点在于维护人权;由此判断,两者的最大区别是法律规定的立足点不同。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下图是北京故宫内的一处建筑,对于该机构的设置,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明朝的内阁大学堂旧址?
A.国家统一的需要
B.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C.权力相互制约的需要
D.政令统一的需要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图片反映的信息是明代的内阁旧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设立内阁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皇帝处理政务,是为了强化皇权,故B项符合题意要求,ACD三项不符合内阁的实际作用。
点评:明代设立内阁是因为宰相制度被废除后,皇帝无法承担所有政务的处理,故设立内阁以作顾问机关,但它不是决策机构,关于明代内阁的考查,高考中多侧重于与西方议会制下内阁的比较。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