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伊懋可的“高水平陷阱”理论认为: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就必须全力发展农业技术,以至于欧洲工业革命时,中国农耕技术远远领先欧洲。农业技术的改进所带来的收益完全被新一轮的人口增长所吞噬,而人口的增长又进一步带动农业技术的改进,如此往复,较高的农业水平维持了巨大的人口。明末和清朝的中国遭遇到了资源约束的瓶颈,无法取得进一步的发展。由此看出,该理论试图分析
[? ]
A .中国小农经济的产生及其地位
B .中国农业技术领先欧洲的原因
C .中国近代工业产生迟于西方的原因
D .中国人口不断增长的原因
2、判断题 清朝前期,我国科技发展的水平处于
A.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B.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阶段
C.古典科技总结时期
D.与西方近代科技相互交融阶段
3、判断题 (19分) 在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过程中,古代中国在世界文明历程中遥遥领先,曾以“中学西传”著称于世;但是由于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渐趋落后,近代以来中国在与西方文明的交汇过程中又出现了“西学东渐”的趋势
材料一:

材料二?徐光启于1606年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译了克拉维斯注释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一至六卷平面几何部分。他又编译了《大测》,把平面三角介绍进来。他还和利玛窦合译了《测量法义》一卷,并写了《测量同义》与《勾股义》两书。徐光启热心于农业的科学研究与试验,编著了《农政全书》,这是他最大的贡献。他又与意大利传教士熊三拔合作编译了《泰西水法》六卷,在中国原有水利灌溉方法和工具的基础上,选择对当时具有实用价值的先进方法,经过制器和试验,编译入书。并在天津开辟水田,试用新法,大获成功。
材料三?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有几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们分别是

(1)结合材料一,请举出宋元时期“中学西传”的具体史实。(3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明朝晚期出现的“西学东渐”的原因。为何在明朝晚期的“西学东渐”没有能使中国从传统科技真正走向近代科技?请结合时代背景分析。(10分)
(3)根据材料三的提示简要概括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特征。(4分)
(4)试分析“中学西传”转向“西学东渐”过程中所蕴含的中国社会的变迁。(2分)
4、判断题 在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史上,有一个人在动力史上的地位,相当于巴斯德在微生物学、牛顿在物理学、贝多芬在音乐中的地位。这个人及其发明是指?
[? ]
A.瓦特发明了万能蒸汽机
B.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机车
C.富尔顿发明了汽船
D.卡尔·本茨发明了汽车
5、判断题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人们取得的研究成果有(?)
① 算出地球的平均密度?② 算出地球的扁平度?
③ 解释了潮汐的成因?④ 发现了海王星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